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周鸿 《学术探索》2005,3(2):72-76
阶层形成的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外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本文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这几种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学说,韦伯的市场条件学说,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学说,布迪厄的资本惯习理论和具海根的政治文化学说。  相似文献   

3.
刘红英 《理论界》2010,(4):35-36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于马克思的二元分析法,韦伯的阶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分析的视角。韦伯则认为阶级的核心是市场能力,它决定人们的市场地位并进而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本文以韦伯原著为依据,从韦伯多元主义阶级模型出发,探讨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并结合中国现实,探讨转型期的中国在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分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中,有的人根本不承认阶级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存在,有人则承认社会宏观结构,但是用阶层论代替阶级论。在否定对社会进行阶级划分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多维性。韦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并非经济分化的唯一原因,与此相反,这种关系对于产生阶级的各种市场关系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另外,阶级观念显得太狭隘,仅局限于经济范畴,他强调社会分层的多维性,提出了地位群体观念。二战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韦伯这种社会学说的影响。西方社会学的社会阶层是根据任何一种不平等现象或社会差别而将人们划分出的等级层次。具体说来,主要是以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影响力、生活水平等标准来划分阶层的。  相似文献   

6.
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始终是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命题。在马克思、韦伯与涂尔干等三大经典社会学家那里,经济、权力、声望与职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以波德里亚、布迪厄、道格拉斯与费瑟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深入分析了消费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某种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的符号。从现实中的消费社会以及学者们对消费分层的接纳程度来看,消费分层具有了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任何国家的工人阶级,在其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阶段。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论述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时,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就我们所见,主要有:第一,认为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和从自发斗争过渡到自觉斗争的时期。第二,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是在革命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之后开始的。第三,认为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为自为的阶级。第四,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可见,讨论这个问题并取得一致的认识,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将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及地方)工人运动史的研究,科学地总结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历史规律;有助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正确地阐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认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重大意义。由于对全国的情况了解不多,因此本文只能在总的方面从全国情况出发,而以上海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为重点,就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谈谈自己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韦伯对阶级现象的考察和研究,虽在立场和观点上差异颇大甚至对立,前者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后者则主要以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多元价值的社会历史观为依据,但是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他们的阶级理论却都是这一问题研究的最突出成果。本文旨在以韦伯的原著为依据,系统阐述他的阶级理论,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阶级理论的异同。一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是由经济利益出发研究阶级的。他认为“产生‘阶级’的因素毫无疑问地是经济利益。”但他又认为,阶级利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自马克思开始,相继有马克斯·韦伯、凡勃伦以及布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此都有论及.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条理论发展的大致脉络,即生活方式逐渐从附属性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同时,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取代了生活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汤普森在吸收特拉西、拿破仑、马克思、韦伯、阿尔都塞、曼海姆、哈贝马斯、格尔茨等人观点的基础上,从学术上最早系统分析了传媒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特别是传媒的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汤普森站在现代文化传媒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作出了独特而深入的理论诠释,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化各个层面的辐射和穿透,延伸、拓展和深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读了李星、赵亲、黄杜等同志在《学术月刊》今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一文,得教益不少。但也觉得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本文就想围绕这个问题,谈谈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条件问题、开始的时间问题、形成过程问题以及最终完成转变的标志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稳定社会中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布迪厄 (PierreBourdieu)对资本三种形态的划分 ,社会学经典大师们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的标准都可以分别归入三种资本中的某一种或是受其中的某一种或多种资本形式内在影响的因素。社会分层的实质是根据社会成员资本拥有量的多少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量资本集团。本文将在这一资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稳定社会中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作些探讨。一、社会分层的实质 :划分等量资本集团在西方社会学中 ,谈社会分层不能不提到社会学大师韦伯 ,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重标准 :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 ;政治标准———权力 ;…  相似文献   

13.
围绕着性别与阶级建构议题,本文利用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中女性阶级位置与阶级意识的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客观阶级位置获得受到来自自身与配偶阶级位置的双重影响,主观阶级位置则强烈表现为对丈夫阶级位置的依附,但是在阶级意识方面,女性表现出自主性的回归.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将阶级超越性别之上,忽视性别机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更深入的揭示社会分层体系的建构;而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则在对传统分层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女性的阶级位置获得完全剥离家庭与配偶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的"脱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是不同时期社会学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课题。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现实中,不同的社会理论家就社会分层展开了激烈的争议,从阶级、地位到品味、消费,消费分层在研究与揭示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消费分层的社会意义及其限度,将其作为分析社会发展与新时期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涵义、特征、依据、原因及功能等不同层面对社会分层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理念和思维。在社会分层涵义的探讨中对阶级和阶层以及英文中class与stratum相互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在社会分层依据的探讨中对马克思分层理论与韦伯分层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新的揭示;在社会分层原因的探讨中对能力和机会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的阐述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在社会分层功能的探讨中对社会分层的正负功能进行了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分层领域里,存在着两大传统或两种理论模式,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阶层分层理论,这两种分层模式的区别在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那里虽然变得模糊起来,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在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也面临着由传统的阶级分层向现代阶层分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向,赋予婚姻以实践意义,超越了结构主义亲属关系的范式。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婚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布迪厄反对简单地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婚姻行为,他的“婚姻策略”概念是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德文中Max与Marx(马克思)发音相近,故有所谓“两个马克思”之说。意思是:两人都生于德国,一个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历史,另一个研究历史文化发展及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人并行不悖,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是马克斯·韦伯超过了卡尔·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在当代西方的确有很大影响,也有人说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近年来我国陆续有介绍韦伯思想的文章,也翻译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