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成员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和发展资料。教育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属于满足劳动力发展需要的发展资料,所以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内涵关于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较集中的论述: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  相似文献   

4.
郑福来 《理论界》2004,(3):41-4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这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实践制约的,而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态,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思说:“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7.
全面生产理论理解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们通常把“生产”理解为纯粹经济学含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马克思在不少场合确实也是从经济学含义上来使用生产概念的,还经常从哲学含义上来使用生产概念,并由此提出了全面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现代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注重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马克思哲学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价值原则可概括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深入挖掘马克思开辟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问题的必然结论.人的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生活方式,是整个人类的社会全面生产.这种社会全面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人的各种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统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正确认识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形成的思想轨迹及其深层次内涵,有助于澄清一些概念上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也有助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  相似文献   

10.
一、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哲学(一)人的本质是哲学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两大条件。人作为生命之躯,要维持生命的延续,就必须有物质、能量的支撑,通过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活动,来满足人吃穿住行用的物质需要。食色性乃是人的本能。但不能仅仅从生物学意义把人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实体,否则人的存在不过是一堆俗物肉体,与动物为伍,毫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帕斯卡说,是思想而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以思想、精神为本质特征的,是思想、精神使人变得崇高、伟大、神圣。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是一个科学的美学概念,而不是仅仅把它理解为只是相对于"物质生产"所言的一种比喻,那么对试图认识文学的理论来讲,主体在文学活动中的精神需求便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因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按照自身的需要去创造生活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为需要所支配的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高度关注,对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关于现实生活生成性、关联性、历史性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是眷注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反思批判精神、以及其对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评价中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眷注现实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正> 上个世纪,两种生产理论曾经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当今社会实践依然放射着智慧之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眼于现实人的活动,指出人在生产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并且认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因为“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购买所需要的东西。”这就围绕人的需要勾画出人类基于自身的社会规定性,从事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整体轮廓。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阐述了如下思想: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人的需要不断得以满足,同时又由此不断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不断地被转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要推进我国精神生产的大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深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要推进我国精神生产的大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深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  相似文献   

18.
精神本质论     
关于精神的本质问题,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精神是非物质;二、精神是物质;三、精神是一种物质过程;四、精神是一种场物质。本文试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述,并阐明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精神是非物质哲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例如裴峰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0题问答》中就明确提出“意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萧焘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一书中也说:“尽管思维、精神作用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本身又是非物质的东西。”这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有交待…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域看,科技劳动是科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而科技具体劳动是指科技劳动者为了解决或解答人类在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动性地运用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手段所进行的探索、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等"实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类自身的潜能,实现与"实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制造"各种物质、精神、劳务等有形和无形产品即科技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和系统方式。其中,科技劳动者是其主体要素,它属于"广义工人阶级"的范畴,并且由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形成了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体结构;实验技术装备是其硬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物质性手段;图书情报资料是其软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知识性手段;自然、社会、人自身所构成的"实在"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所确立的课题是其对象要素,科技劳动者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实在"世界中的"自在存在"转化为人的"为我存在",使之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即科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