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启示应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解读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传承和发展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的统一,开创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人类文明新形态得益于中国精神的时代塑造,实质上是对中国精神的延续、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精神宝库增添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在新时代,要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完善,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朝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应发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培育高度的文明自觉精神,以科学的中华文明观加强文明交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汇集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生成逻辑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性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阶段性展现和延续中国共产党现代化事业的百年历程。从文明呈现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文明、布局上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道路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文明、目标上是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从理论超越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五重超越”意义,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资本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和“历史终结论”,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突兀出场的,而是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逻辑看,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运用;从历史逻辑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规律性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从现实逻辑看,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内生出来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多维立体表现形态:第一,本质形态是人类文明的中国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第二,总体形态是“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第三,道路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生出来的文明;第四,价值形态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双重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发展进步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是以“中国话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方案的标识性概念,掌握了关于人类文明走向的话语权;从实践上看,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变得更强大的中国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果,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精髓,是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时代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两个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熔铸,形成了人民至上、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融为一体的文明新范式。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范式具有重要价值贡献,既立足于为中华文明谋复兴,又着眼于为人类文明谋发展。从其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观点,是在时代召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淀而成,它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接续发展,要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在“解难题”上做出实际成效;要落实协调发展方针,在“促协调”上寻找最佳答案;要强化共同富裕实践,在“增福祉”上交出满意答卷;要增强和谐共生信念,在“遵规律”上实现绿色发展;要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在“谋发展”中践行开放共赢。  相似文献   

6.
文明形态是文明发展程度和文明成熟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合理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有所继承、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提供了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孕育并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折射出人类文明新伦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芒照亮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发展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现代文明”理念的阐释发展,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治理失灵的重大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释放引领人类进步的价值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支撑,永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定位,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开放包容心态引领全世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新时代以来既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领导力量、文明主体、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等方面内容,还在社会主义生态、价值、治理三个文明维度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不仅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明的斗争品格,丰富了中国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为现代文明如何全面建设以及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愿景蓝图,并就全球治理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确定了现代文明的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华文明研究重点在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而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确立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并将其作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事务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主张的精神源流与重要根基。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创新型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而引领新形态的人类文明发展。在对中华文明正本溯源之后,需要将中华文明不断革新的“故事”和“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出去,以德服人,以文化人,以此改变西方文明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误读、偏见与打压,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而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文明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理念,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续写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新现代性,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既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又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类型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命共同体,有力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多元共生加强文明交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加强文明治理、形塑人类文明格局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女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女性发展与人类文明在双向催化中互促共进,共同创造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从文明生成和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女性故事书写与传播,推动性别传播在促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国理念全球理解、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价值。新时代的性别传播不仅应坚持价值守正、推动开放合作,还要努力发展两性权利、探索话语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巾帼力量,共同描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类型划分,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每一种文明形态有其独特内涵和品质也有其独特地位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的讲话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概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话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主体,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文明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协调性的主要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和平方式创造的,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世界提供发展机遇.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和共同趋向,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文明自信叙述命题的提出具有时代进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彰显人类文明进步大势和科学社会主义特质,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撑。进步视域下文明自信的叙述表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步价值主体选择上,即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新时代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以提出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文明自信叙述的核心议题是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步道路的现代化叙述,具体包括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五大文明”协同进步为主体叙述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进步道路叙事为现实依据,以新时代奋斗叙事为现代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科学回答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动力和未来图景等问题,提出文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世界文明交往与冲突的必然性等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同发展多样的精神文明相结合,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发展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以“共善”凝聚“共识”,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体系,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构成了文明形态变革的内在动力。资本逻辑的文明形态将民族国家形塑为现代化主体力量,创造出空前的物质力量与人类的“世界历史”,却因“物的依赖关系”无法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质上是要超越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之困,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能跳过或取消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建设阶段,要从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观、共同历史记忆、共有精神家园谱系中寻找建设新文明形态的资源,从中华文明可长可久之道、比较发展优势以及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中确证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以新文明执政党品格、新文明知识体系、社会主义文明之治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系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标志性成果,对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构建的现实基础及价值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从马克思主义文明思想、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积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全球传播相关重要理论资源中把握其理论逻辑;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全球传播史的历史视阈中考察其历史逻辑;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明确其实践逻辑。应从话语生产、话语转译、话语传播三个维度入手,以共识共情为目标,以共知共享为导向,以共通共融为原则,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的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海洋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海洋强国、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能。因地制宜打造新型海洋文化品牌,对实现海洋文化传统价值意蕴与新时代海洋发展理念的有机衔接,构建世界海洋发展新范式和海洋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以东部沿海城市盐城为例开展本土范式研究,从打造海洋文化品牌的价值意蕴出发,探索以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海洋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坚持政府引导,完善推进机制;盘活文化资源,繁荣文创市场;推动“滨海文旅+”产业,拓展传播格局;强化数字赋能,促进文化推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人类社会的整体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生出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精神特质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变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考,坚守了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价值,构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愿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探索文明形态的发展历程,以继承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文明形态理论为基石,在实践中积极应对现代化发展困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文明底色、以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文明要素、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明优势、以人民为中心为文明立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文明目标的崭新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蕴,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多重超越,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全新路径选择,贡献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经验与展望未来发展蓝图所凝练的重要政治概念。人类文明新形态尽管有着诸多维度,但其中最具有辨识度、最具广泛号召力的维度就是反贫困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性逻辑、世界性逻辑与现代性逻辑的展开过程中均体现出强烈的反贫困意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先后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土地斗争为主要标识的反贫困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抓手的反贫困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小康为主要叙事的反贫困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的反贫困成就。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对其他文明形态超越和引领的最主要说服力,正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生发出来的。该文认为,要系统全面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反贫困之维,还需要从“技术—制度—文化”分析框架、“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总体布局、“政党文明—国家文明—世界文明”同心结构等方面,构建起一整套文明观察方法论,以观中国式现代化在反贫困征途上所开的文明之花、所挂的文明之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在其历史进程中致力于历史性、批判性、能动性建构全球文明。建构全球文明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这一时代逻辑的内在规定,不仅体现出“一体化的世界”这一时代境遇,而且致力于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时代挑战。全球文明的实践逻辑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推动文明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实现文明和谐发展;全球文明的理论逻辑蕴含着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和理论路径,本质上就在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顺应文明的全球性;全球文明的价值逻辑不仅在于培育和生成关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思想意识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重点还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