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集2004-2013年山东半岛9个城市19个行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及市区人口密度、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 SPSS 工具软件,结合城市流模型、资金流模型、人口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等构建经济联系综合评价模型,并与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济南比青岛外向功能略高,且偏重第三产业,但济南和青岛两个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都不强,多年来外向功能提高不大;各城市之间空间和产业分工格局固定,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密切,城市群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应突破传统产业分工束缚,打造柔性城市群格局;通过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明确核心城市功能;构建空间网络体系,消除要素流动障碍;稳步推进城镇化,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在个体城市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个影响过程可以通过四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得以表示。借助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输出倾向等诸多因素对K值的计算,阐述两个城市框架下个体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城市群向腹域的扩展是依托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变化进行的,随着核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减弱,城市群在腹地内的扩展势力也逐渐减弱。技术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要素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升级等可通过影响地租曲线的向右移动导致城市外围空间扩展速度差异,进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6.
影响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因素包括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经营法制环境等,内在因素包括品牌特征塑造、特色基地规划、特色农产品链的状况、品牌规模等。分析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对策,推动河南特色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加快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和心理所有权理论的整合框架,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从个体和群体水平探析了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基于长三角41个设区市2 844份有效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感包含公共服务客观获得、期望满足感和心理拥有感三个二级指标;市民化努力、权利意识、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公共部门回应以及公共服务自主选择对个体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并受到劳动力来源地和市民化发展时期等时空特征的约束;依据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结果,构成长三角城市高群体获得感的9种资源要素组合可归纳为政府独立供给、政府主导供给以及外部供给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实际,提出理解城市异质性下营商环境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282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发现:单个营商环境要素难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但不同要素的组态路径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发达城市存在两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欠发达城市则存在五种营商环境可以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两类城市在各自组态路径中的核心条件不同,且路径间存在“殊途同归”的潜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地区高质量发展背后营商环境要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为地方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探索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其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因果交互过程。选取中国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在对三大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游客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效率对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态效应与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单一条件变量均不能构成城市群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必要条件,承载力提升受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与联合作用。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共有游客与产业布局调控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型、资源要素整合优化型、旅游产业集聚促进型4条提升路径,长三角城市群共有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型、经济与生态效率协同型、旅游生态效率提升型、科技与环保资金扶持型4条提升路径,珠三角城市群则有游客密度与科技推进型1条提升路径。各城市群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组合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合作与发展,已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后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日渐呈现城市群崛起趋势.但实际过程中,以城市群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现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制度层面透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隐性或显性的问题,可以发现,目前支撑中国城市间顺利合作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很弱,惟有改变城市发展机制及相应制度安排,推行城市群制度创新,才能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11.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本文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信息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信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集聚的前提、动机和表现,认为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动力是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创新与合作的需要、与发展环境的协同,相比传统产业的空间集聚,信息产业集聚更加具备功能化、专业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聚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三个过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内容、速度、规模、周期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不能绝对分割。三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起主要作用,但又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9—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地区税收竞争的影响。典型化事实表明产业聚集与地区税收负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空间计量结果及其稳健性检验显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负担、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正向影响地区税收负担,即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可以增加其税收负担,从而在税收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提高区域税收进而改善公共福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部城市群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世纪"、"城市时代"的到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新的复杂性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从城市群(圈)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加强战略研究。文章以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重点是分析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格局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是实现有竞争力产业聚集的越要条件,但比较优势要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则取决于历史偶然性和预期等因素,并需要社会制度条件的配合。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分析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招商引资,增加宣传,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它包括产业的本地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要求、企业的衍生等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包括资源共享效应、信息溢出效应等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产业文化和区域文化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必须从文化、制度、人才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二重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对内开放水平具有不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则该国内部地区间产业规模的差距先扩大后缩小,故较低或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都有利于地区间平衡发展;提高对内开放水平,则该国的产业规模始终增加,但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从福利角度看,如果一国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则该国内部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福利变化方向是一致的,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外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则不断提高;如果一国逐步提高对内开放水平,则该国内部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福利始终增大,而外国消费者的福利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和城市群在一个区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具有巨大的经济和区位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国贸易成本的大小,而贸易成本的大小又会对一国产业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 (1) 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改善两地间的基础设施都能提高落后地区的绝对福利水平,但当发达地区初始的基础设施水平高于落后地区时,两地间基础设施的改善会扩大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2) 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将使落后地区福利水平上升,但会使发达地区福利水平下降,从而存在降低社会总福利的可能,这种情况极易在地区间规模差距和基础设施差距都很大时发生;(3) 中央政府改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抑或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以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需要相机抉择,最优决策取决于两地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的相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