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舆论来自于公众 ,是人类社会的自在主体 ,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舆论本身具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评价 ,舆论的背后潜藏着公众对社会价值尺度和运行方向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社会正义的象征。批评社会的不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 ,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现实目标 ,它在根本上是人类为了追求社会均衡、社会发展而设的价值前提。舆论监督的意义在于人以这种方式向自己提出了一种为之奋斗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舆论是在网络普及、上网者有充分自主话语权以及拥有共同关注话题事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公众的意见和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其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网络舆论形成并发生作用的过程:一般是通过传统媒体适当的介入,舆论立体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形成的。其原因是网络舆论对传统舆论传播“瀑布模式”的打破和补充,形成“蒸腾模式”。当前存在某些过分夸大网络舆论作用的观点,我们必须科学看待网络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周婉如 《国际公关》2023,(6):139-14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逐步成为青年大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洞察社会万象的主要途径,因此网络舆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而言,网络舆论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助于高校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及时调整和制订以“学生为中心”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中虚假信息的传播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误判,增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阻碍和谐校园创建。高校应对网络舆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觉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做到从源头控制舆论、引导舆论走向,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导向或者说舆论引导,是舆论控制的重要方式;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客观标准。笔者从舆论一致性的度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的区分“民意”、“公意”、“众意”的方式的列举和比较,提出了“一致性指数”概念,以期对舆论引导起到量化的区分度和易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前见”是理解的前提, 没有“前见”就不会有理解, 也不会有文本接受。“前见”不会使文本接受成为理解者的“私事”, 反而会让理解和接受成为一个融合差异性和同一性的事实。微信舆论作为民间舆论, 以信息中下阶层为受众基础, 具有独特的“前见”和视域。主流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引导, 归根结底是对信息中下阶层 “前见”的引导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忽略信息中下阶层的“前见”会导致民间舆论对主流舆论的错位或拒绝接受, 主流舆论因此丧失有效性。主流舆论对微信舆论的引导可以通过了解和把握信息中下阶层的“前有”、合理重构传统媒体的“前见”、将传统媒体对微信舆论的引导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等路径, 来实现两大舆论场域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立法哲学是以“应然”立法为中心,探寻立法“正当性”的一门法学新兴学科.立法哲学的学科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部分构成.开展立法哲学的研究对于拓展立法学的研究领域、推动立法学的研究转向和丰富立法学的学科体系都具有着重要意义.立法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思辨(哲学)方法、实证(经验)方法和反思(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9.
保路舆论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路运动中,在全川范围内形成了“破约保路”的公共舆论,有力地促进了运动的开展。“破约保路”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士绅阶层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大众媒介;二、报刊是形成“破约保路”舆论的重要媒介;三、公众的成见与从众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0.
设置情报委员会是日本军国主义实现言论统制“一元化”的重要手段,该委员会成立于全面抗战前一年,并在卢沟桥事变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舆论调查与情报收集活动,其调查内容与日本对外宣传方针的形成密切相关。伴随着侵略战争的步步扩张,经由“时局同志会”而“内阁情报委员会”,“内阁情报部”而“内阁情报局”之变迁,其最终发展成一个集情报收集、媒体管控、舆论引导为一体的战时言论统制机构。  相似文献   

11.
议程设置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是当代西方关于大众媒介影响公共舆论的两种主要理论。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中 ,我们认为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有其不足和缺陷 ,但它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和分水岭 ,突破了此前“有限论”的窠臼 ;而“沉默的螺旋”假说不仅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进行舆论调控提供了依据和启发 ,也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认识。但该理论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中国学者应在借鉴西方学者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自己的舆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梳理近年来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发现“反向关怀”舆论现象已成为网络安全治理亟需面对的问题,应对“反向关怀”舆论进行理论审视、风险揭示以强化应对机制,引导各大网络媒体平台和广大网民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建议:培育网民的良好媒体素养,完善网络舆情法治治理体系,提高网络空间平台的监管力度,构建网络舆论长效治理机制,从整体上架构一个“个体、政府、法治、机制”协调均衡运行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赵凯 《南都学坛》2006,26(5):1-5
两汉政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民意,形成了一套以规谏机制为核心的舆论信息收集系统,包括天子求言与百官进谏、朝议、吏民上书、使者采风、倾听民意等制度,既吸收了由所谓“进善之旌”、“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等构成的古制的合理性内核,又摆脱了古制富于理想色彩、适合小国寡民的局限性。它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崭新背景为平台,以现实政治实践为基础,因而更具可操作性,为两汉统治集团及时掌握行政信息、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汉代民众的积极政治参与意识。但是这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专制制度本身又是限制甚至阻碍这一系统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因此汉代下情上达之途仍然不够通畅。  相似文献   

14.
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分别从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网络舆论背后的心理失衡与媒介表达、网络舆论中网民的媒介期望与心理均衡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场中,网民由社会事件引起心理失衡,到寻求网络媒介的舆论表达,再到心理均衡,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传统哲学以追求绝对的终极知识和最高本体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哲学家希望从无限的世界中为有限的世界寻找到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找到这一根据才能为人的生存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根基。哲学家因此也被赋予了众学之王的角色,哲学变成了一种知识之学,哲学学习及哲学素养的提高被视为哲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做法,使哲学研究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只有恢复哲学“爱智之学”的本性,将哲学由一种知识之学转变为实践智慧之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家自身角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进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出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由于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了解公共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对政府正确引导舆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大致上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受到关注,从而引发议论,这是舆论的起因;其次,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互动与整合,进而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始趋同,像无数小溪汇集成几条大的江河;再次,个人的意见、群体的意见在互动、整合、汇集的过程中,受到各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的舆论。  相似文献   

17.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引导正确舆论时,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论及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准其形成机制,创新思维方式,以破解形势不明、百姓关切、思想多元、定力不够等难题;通过内化于心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地担当大国责任、发挥舆论传播实效,指引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向着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更加高效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引导正确舆论时,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论及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准其形成机制,创新思维方式,以破解形势不明、百姓关切、思想多元、定力不够等难题;通过内化于心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地担当大国责任、发挥舆论传播实效,指引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向着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更加高效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变得非常灵敏,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公众之间引起较大的舆论波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使各地政府普遍处于“超载运行”的状态。当利益格局分散、社会矛盾增多时,社会舆论就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加强舆论引导,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面对转型期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