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这些理念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当代生态危机根源的深刻反思,凝结着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它们分别从本体论、发展观、历史观、方法论、保障机制等层面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是具有完整理论框架及鲜明理论特质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呈现出“人民、国家、世界”三重价值指向,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三个“共同体”基本站位,提供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建立“生态+”长效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以科技创新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加强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凝聚协同共建力量;将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有机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认识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基本要义,把握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重大价值,明确习近平生态经济观蕴涵的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践路径,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形态提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蕴含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挥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等丰富的哲学方法论智慧,为新时代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样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实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生产力、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可靠保障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内涵丰富深邃,对当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不仅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彰显了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基本命题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想体系构建。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思想原点,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元哲学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为逻辑展开,从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价值立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以生态政治领导观、生态系统治理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民行动观、生态全球共赢观等为方法论指导,回答了“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现实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建设美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但又有新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美好的生态环境看作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吸收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又有其独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人口、环境和资源现实的国情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一”归纳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蕴含的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创新性阐释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系统结构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自然与历史辩证关系的最新阐释;绿色发展新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遵循;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四个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观;习近平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考察生态文明建设,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分析方法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注重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坚持以系统思维方法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善于用历史的思维和眼光观察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主张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推进生态民生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把握十九大精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断,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和生态生产力观。主要体现在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生产力思想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内容丰富,贴近现实,对把握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和指导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生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对人类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原创性变革的结果。它不仅把生态文明当作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而且将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并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的现实出发,强调要把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所实现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当作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归宿。习近平在生态文明理论上的创新为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主要体现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的物质与精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穷者愈穷和富者愈富的片面畸形的现代化,是要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五个文明”协调共同推进,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一种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全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这些思想和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很好地解决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统一等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洞察和历史选择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积极回应;以构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解和谐;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原则、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谋篇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发展,回答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全新的生态历史观、整体价值观和绿色发展观,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战略与战术的高度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建设指向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世界共赢观,有利于走出中心主义思维的局限,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实现美丽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路径上,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制度体系,有利于走出唯生产力的误区,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实践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格局观四方面的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生态哲学智慧,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实现了对道家生态哲学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建意义重大,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扬弃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思想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助力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认识。它包含了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由浅入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丰富了中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辩证逻辑主线之中;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等四个方面,并具体落实到全面推行“河长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共享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