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知觉认同观念解构的基础之上,文章把社会认同划分为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即混沌的对民族和国家的初级认同是认同的物理秩序,可变动的对民族和国家的中级认同是认同的生命秩序,象征的对民族和国家的高级认同是认同的国家秩序,高级认同的标志是新的行为圈的出现,包括"劳动产物"、"文化对象"、"被知觉情景"三个要件。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就是这三个类型和三种秩序的连续发展和进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本质是知觉认同观念的形成,构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家秩序。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信念在探讨心理认同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42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公正信念的水平,分析了社会公正信念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社会公正信念不存在差异,但都对社会公正性评价较低;(2)社会公正信念、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存在积极的相关;(3)社会公正信念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对汉族大学生被试无调节作用。社会公正信念能促进积极的国家认同,同时对少数民族而言,既能使其保持积极的民族认同,也能促进国家认同水平,二者得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分离中的社会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有专属于自己的意志,希望与他人的分化带来物质的好处与行动的自由.然而个体却始终无法摆脱由于和群体分离带来的偏离焦虑,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动机,人们通过不断地加入群体来回归集体,达到社会认同.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社会认同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识形态往往在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网络时代开始了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转向。因此,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自主性建构是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的,而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感性意识形态赋予了网络认同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蕴藏于基层社会的巨大现实权力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程度高,制度自信显著增强,且与其社会治理效能感高低密切相关。其中公平性治理效能感对农民工制度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有效性治理效能感的获得感与安全感两个维度对制度优势认同的影响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影响轨迹,即获得感与制度优势认同呈“U”型关系,而安全感与制度优势认同则呈倒“U”型关系。因此,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建立“结果—过程”并重的治理效能评价机制、坚持“利益—价值”并举的优势认同引导机制以及构建“政治宣传—情境体验”并用的治理效能宣传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进农民工制度优势认同,坚定制度自信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同理论由Tajfel于1986年提出,后由Turner加以完善,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它解释了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人手,主要介绍了一下它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应在哪些方向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刑法是我国重要的部门法 ,它对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不言而喻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1 997年实施的刑法典对惩罚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使社会对刑法典的内容及其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为社会接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个体价值观定位和集体性社会认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ewer的最佳特性理论假定集体性社会认同根源于两个决然相反的社会动机(即个体的包容需要和异化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最佳特性理论模型作为一个起基点,考察了个体价值观定位对包容需要和异化需要的激发与影响,以及包容需要和异化需要又是如何决定集体性社会认同的力度、硬度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通过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与水平差异性的测量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城市居民拜年网的水平差异性越大,拥有的横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评价较高;城市居民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越大,拥有的纵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认为自己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了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1.
制度主义认为,认同是国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认同与制度化构成一个互动的关系。正向的国家间认同为制度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国际制度则为国家认同的塑造提供平台,高级制度化伴随着一个国家内化规范及认同建构的过程。探讨国家认同的含义和来源,分析认同与制度化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国家间关系的互动很有意义。二战后的欧美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认同与制度化良好互动的典型例证。欧美在良好认同的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进程,而在国际制度基础上的国家间交往,则进一步加深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程度,改变它们对安全、权力、利益和主导规范的认识,推动欧美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社会认同研究都是以Tajfel等人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为前提,一般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由于社会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文化的形成因区域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着重分析了社会认同与区域文化心理的关系。分析认为,决定社会认同能否形成的实质在于区域文化心理差异;文化心理与社会认同之间是双向的相互构建过程,核心是文化认同,实质是区域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阐释社会认同理论的各个主流观点出发,引导出语言选择在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并结合语言学领域中对双语者在异文化环境中的表现的研究,与本土的单语者作出比较,尤其是他们如何从语言使用方面来互相融合或互相区分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社会认同目标.最后指出这一分析给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消费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居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投入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同,但教育消费社会认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潜藏着巨大的社会发展危机.针对我国教育消费的社会认同现状,从社会的心理文化角度挖掘其影响因素,强调居民教育消费的心理行为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我国教育消费的合理性、适度性发展趋势予以评价.引导我国居民树立合理适度的教育消费理念,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张占婕 《国际公关》2023,(22):12-15
作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背景下社会流动的重要主体,务工青年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是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人口流动所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对于务工青年的界定既包括农民工也包括中高学历青年务工人员,笔者将该类人群统称为“都市边缘人”。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以成都市都市边缘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通过“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与社会网络”“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职业规划与相关政策”五个维度挖掘该群体的融入状况与所面临的困局。对都市边缘人的现状调查,有助于更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网络治理,促进都市边缘人从“城市融入”到“城乡共生”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本文主要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从北京中下阶层市民群体在转型期的群体心理、行为以及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进行研究,并且主要以Tajfel的社会认同论作为整篇文章的理论框架,将这个群体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认同分为两个情境他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新分化而成的地位低下的中下阶层;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强烈户籍优势和"天子脚下"优越感的北京人。研究发现,当这两种情境同时发生的时候,阶层与地位产生的心理机制占了主导地位,而"北京人"的优势渐渐退居二线。同时,本文还对这个群体目前状况的归因以及采取的个体流动的行动策略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概念的提出和制度的确立,显示了中央政府在回应国内民族利益诉求、保证国内各民族群体的政治参与和经济文化利益时的战略理性。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确立政治合法性和国家认同感的制度保障,是不容动摇的。  相似文献   

20.
制度认同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是社会民众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认同度是测量政治稳定的一个核心指标,制度公正是制度认同的前提,制度创新是推进制度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