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阿史话     
长安的大食遣唐使中阿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代是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间,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鼎盛时期。在唐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里,阿拉伯帝国遣使入华见于正式记载者就达37次之多,而且,在安史之乱时,还曾有一支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入华,协助唐军平定叛乱。到了晚唐,仅留居长安的阿拉伯人就达4千之多,并留下了许多佳话。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史书记载,唐高宗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曾在京城长安接见大食(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阿拉伯帝国建国的经过、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历史学者一般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何时被国人知晓,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8世纪唐代史学家杜佑撰写的《通典》卷193《大食国志》系根据杜环《经行记》写成的,其中说:大食“亦有文学,与波斯不同”。这反映了当时我国与阿拉伯及波斯的文学已有接触,但杜环所记大食文学作品是否包括《一千零一夜》却无从查考。  相似文献   

4.
怛逻斯之战发生于公元751年,是中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虽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意义极大。这次战争在中外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是中国唐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它使一位名叫杜环的中国士兵有机会以战俘身分,历游8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后,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理学著作《经行记》。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接触是从军事冲突开始的。 642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波斯的奈哈文镇彻底打垮了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最后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取得了奈哈文战役大捷。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逃亡至马里(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遇害,萨珊王朝就此宣告灭亡。679年,在萨珊王朝泥涅师王子的请求下,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涅师王子回去复国。虽然这次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已有了间接冲突。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唐朝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首次兵戎相见发生于715年,大食与吐蕃共同出兵攻击拨汗那(即今费尔干纳),拨汗那王即向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安西都护李休景率将兵“万余人”,“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这不仅是古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其间也包括了许多来自国外长期侨居中国“华化”了的外族人士的辛勤劳动。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贯通了中西陆上交通,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有了经济和文化交往。公元7世纪,东西方分别建立了强盛繁荣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大唐王朝。当时大批阿拉伯人纷纷东来,历经唐,宋、元三代七百多年,他们留居在华夏土地上从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我国。对伊斯兰教的称呼,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也各不相同。唐宋时期,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或“大食教度”;明朝称“回回教门”或“回回教”(回教);明末至清代称“清真教”或“天方教”;后到1956年前,称“回教”;1956年后则普遍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造纸术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和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同列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的西传,是通过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其中,阿拉伯帝国造纸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推动造纸术的西传,推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繁荣起了重大的作用。自从公元105年蔡伦发明植物纤维造纸后不久,中国纸就越过葱岭,传入亚洲西部地区。而  相似文献   

9.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社会。至此,伊斯兰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还包含着一种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涵盖了比宗教更为广泛的内容。伊斯兰教很快结束了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阿拉伯民族以伊斯兰为中心的团结和统一。随后,伊斯兰又战胜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征服了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到阿拔斯朝前期,阿拉伯大帝国已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从阿姆河到尼罗河,从中国西部边界到大西洋,都统属于伊斯兰。而伊斯兰也不再是纯粹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其信徒遍及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埃及人、蒙古人和中国人;伊斯兰的文化基础较创教初期更加坚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瑰宝,在它的辐射下,华夏文明、欧洲文明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以“盛唐”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载入史册。伊斯兰虽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宗教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其影响力到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时期达到顶峰。本文拟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为聚光点,探讨伊斯兰的传播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阿拉伯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关系。不过,在为时十四、五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国并不称阿拉伯为“阿拉伯”。从汉朝开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各代,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先后有过多种变化,直到明初才出现了“阿拉伯”这一译名。那么,中国历代是怎样称呼阿拉伯的呢?  相似文献   

11.
唐代,封建经济繁荣,物质财富远胜前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大船长达20丈,可载六七百人,完全具备远洋航行条件.依靠这样的物质基础,适应现实的要求,唐王朝奉行了很有远见的开放政策,发展了和阿拉伯及其他亚非国家的经济关系,社会生产进一步上升.史籍记载,唐朝与大小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东起日本,西到阿拉伯和拂森(东罗马),都有唐人足迹.长安城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客,其中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安唐墓曾出土3枚阿拉伯金币,建造年代分别为702、718和746年,时值阿拉伯帝国倭马亚朝时期.阿拉伯帝国把中亚、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连成整体,形成统一的经济区.帝国农工商业兴旺.水陆交通发达.巴格达城世界闻名,各国商旅荟萃.阿拉伯的统治者同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唐王朝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唐朝政府维护西城通道,命侯君集破高昌,阿史那杜尔平龟兹,犁庭扫穴,丝路畅通.从阿拉伯经撤马尔罕到中国内地的商使,往来不绝.唐三彩中中亚种的双峰驼和阿拉伯种的单峰驼,或昂首嘶鸣,或伏卧在地,或驮丝绸,或载乐队,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拉伯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类似的看法,即将阿拉伯文化说成是—种纯“复写、模仿”而毫无创新的文化,这个问题很值得商榷。诚然,阿拉伯文化有极强的综合性。阿拉伯人借助军事征服,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阿拔斯朝(750~1258)的前期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代。当时帝国的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政治上实行阿拉伯贵族与非阿拉伯贵族的联合统治:最初一个世纪,哈里发重用建立王朝有功的波斯人;哈里发穆耳台绥木(833~842在位)袭位后,又多用突厥人,以抑制波斯人的势力。文化上则是广采博收,兼容并蓄;“杂交”、  相似文献   

14.
公元1198年,阿拉伯哲学集大成者伊本·路西德(阿威罗伊)逝世后,中世纪曾经十分活跃的阿拉伯哲学和其他学术活动,进入低潮阶段。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拔斯朝灭亡。1492年,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据守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格拉纳达,被西班牙人攻陷,阿拉伯人最终被驱逐出西班牙。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覆灭和阿拉伯穆斯林势力在欧洲的衰退,多民族的、统一的阿拉伯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1258~1798年,阿拉伯历史上称为“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阿拉伯世界分为阿拉伯西方和阿拉伯东方两大地区。阿拉伯西方即马格里布。公元682年,阿拉伯大帝国远征军来到今天摩洛哥西海岸,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他们认为自己站在“世界最西的土地”上,故把这块地方称做“马格里布”。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世界》正式公开发行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它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深受读者欢迎,我特致热烈祝贺. 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陆,包括西亚、北非,把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阿拉伯湾)连在一起,不可分割.阿拉伯东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西段枢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中心.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曾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继承、发扬东西方古代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对东西方各国的文化发展,作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中世纪,阿拉伯人以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时间上连缀了古近代。因此,认真地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能使我们充分认识科学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阿拉伯科学文化的主要源流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等世界科学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文化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著名学者萨顿说:“阿拉伯的文明是国际性的,西起西班牙和摩洛哥,东至印度。它不仅包括穆斯林,而且包括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因而是几个民族和几个宗教间的文化。”伊斯兰学者艾哈迈  相似文献   

18.
“入学”一语,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拉丁文的“authropologia”,埃里希·弗罗姆把入学用“science of mail”来表示。在中国,人学一词最先出现于近代学者廖平的著作中,其含义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学问,有时也用“六合以内之学”来称人学。 在阿拉伯世界,人学相当于于或者,也可用或来表示。阿拉伯人学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学和中世纪阿拉伯人学两大部分。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指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学思想。那时的阿拉伯人只有哲学的感念而没有成熟的哲学系统思维,只在诗歌、谚语中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的灵魂和命运、人的才能和美德等问题有零星的论述。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非常重视人和神的关系,这也是整个东方入学的特色之一。那时阿拉伯人崇奉多神,安拉是众神之一,后来渐成为主神。他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但是阿拉伯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又使他们在生活中为保卫自己而有时不能完全顺从安拉的安排,因此他们认为被安拉创造之后就和安拉没有什么联系了,人只有在危险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偶像呼吁安拉的帮助。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方人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公元8~13世纪,欧洲还处于科学落后的低谷,阿拉伯帝国已登上科学文化发达的高峰.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中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学术文化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自然地理学比较发达不是偶然的.伊斯兰教是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国教.拜功是穆斯林的“五功”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融合东方文明占国(印度、波斯等)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发展起来的。当西欧尚处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时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逐渐传入西欧,推动了西欧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西欧近代大学的创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