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2月对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第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规定打破了人类历史上“一国两制”的零的纪录,为顺利收回香港并保持香港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创立了必要的政治前提c“一国两制”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土壤c本文试从经济方面来论述“一国两制”的基础。一、长期买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原因,为保持香港的持续繁荣,香港回归后没有必要立刻改变香港的经济制度鸦片战争前,香港还只是几个渔村,一直…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周恩来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和香港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对处理中国内地同香港的关系以及香港的前途问题,提出了正确的策略。一、暂不收回.维持现状;二、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三、香港不社会主义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还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香港问题的解决中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就香港问题而言,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能让大陆、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和谐"构想。香港回归十年,保持了稳定和繁荣,"明珠"依然闪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在香港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而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民族盛事,是百年雪耻成果。中国人民自英人染指香港,即开启御侮卫国斗争。在共和国时代,尊循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针,争得了香港的回归。为确保香港长期稳定繁荣,中国人民还须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在近代历史上,由于英国工业文明势头强劲、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领土被英国强行占领。今天,我国以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指导,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血脉相连的民心民意为基础,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和平解决了。香港回归祖国,既使我国拓展了“海岸带”,也使我国的华南经济圈拥有了龙头,亦使香港的繁荣发展获得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祖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香港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形成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疤痕。香港回归将一洗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耻辱,使西方殖民统治最终在中国土地上绝迹。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进程已经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进入了日臻富强的新时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作风的高度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历史和当今世界的一大贡献。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将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使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将大大加快祖国统一的步伐,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将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一伟大构想也为世界各国解决国内国际争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未来和发展都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唯一出路,是确保香港回归后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是中英两国在处理香港问题上的两个基本原则。筹委会的成立拉开了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序幕;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和临时立法会的成立,标志着对香港行使主权进入了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英香港问题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历史性命题。“香港回归”主要基于三大支点:(1)时代支点———近代殖民主义时代是“香港失落”的历史支点,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香港回归”的现实支点;(2)国力支点———香港由“失落”到“回归”的过程,恰恰是中英两国国力对比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是国力天平由倾向英国渐趋倾向中国的过程;(3)“一国两制”政策则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使“香港回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香港的历史性的巨变,与这一巨变相适应,香港实行的法律将要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拟就香港回归后香港实行的法律变化及其影响作一点初步探讨.一、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原有法律作了适当的改变所谓香港的原有法律,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前在香港实行的各种法律.它是与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相适应的,因而在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香港的原有法律必然就要作适当的改变.邓小平在1984年6月指出:“我国政府在一九九七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论香港《基本法》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繁荣稳定离不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它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的结果。本文从历史、现实和国际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香港《基本法》的重要意义。从而更显示出这一部具有创造性杰作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香港150余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了香港经济崛起的原因及其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展望了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下经济繁荣的前景。认为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这既是香港未来更加繁荣稳定的坚实基础,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更加迅速腾飞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机遇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机遇是在特定时间内才能出现的非常态境遇,常常稍纵即失。具有战略眼光的英明决策者,能及时认准并捕捉住机遇进行决策,是胜利完成平时难于完成任务的关键。邓小平是抓机遇的大师,在香港回归祖国问题上,表现出捕捉机遇的杰出才能。一、巧借条约届满引起谈判话题香港回归祖国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英国殖民者占据香港的百年史中,曾出现过几次有利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契机,因种种原因.机遇均被错过。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未能充分利用重订新约运动的机遇解决香…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是香港自身长期保持繁荣稳定的新的契机和新的里程碑,香港回归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并将加速“华南经济圈”“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从中国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解决香港主权、繁荣与稳定问题的正确理论,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确立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位,稳定了香港人心,保证了“九七”香港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5.
1999 年12 月20 日,我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继香港回归祖国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澳门问题是中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实现澳门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将使“一国两制”理论的成果更加丰硕。澳门顺利回归,洗刷了中国人民的百年耻辱,这对于保持澳门的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振兴中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胜利——香港回归祖国的时代启示●辛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胜利。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留给我们的时代启示。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祖国,这是本世纪末举国欢腾、全球瞩目的历史盛事。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迈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在英国强占香港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历届政府曾多次试图收复香港,但都因为中国贫穷衰弱,而未能如愿。今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科学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才顺利回归。香港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虽有不同之处,但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台湾和香港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现统一,目前两者实行的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完全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因此,香港的回归,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香港回归祖国,是“为保障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所必须的。香港今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华人企业家、工人和雇员的伟大功绩。香港的回归使香港的繁荣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证。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国际国内的条件提出的和平统一的总方针总政策。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获得的巨大成功,它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被,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着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载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回归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法律保障。《基本法》对港英政府单方强行通过实施的《香港人权法案条例》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