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一位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的19世纪美国女作家,萨拉·朱厄特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不少动物意象,表达了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拟在生态批评崛起的背景下,透过这些动物意象,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和生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解读朱厄特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在其代表作《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美国19世纪女作家萨拉.朱厄特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建构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互蕴共荣的生态乌托邦。所有这些都恰好与当下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相吻合。基于此,本文拟借助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方面解读《尖尖的枞树之乡》中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动物生态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发掘动物世界中的情趣、展示动物的突出才能两种类型入手分析动物生态小说中主题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艺术角度观照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又存在着生态形象单调乏味、题材扎堆、情节形象重复等现象;进而,指出这些问题的源头是生态文学创作中相对忽略审美因素,而生态审美具有自己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好的生态文学应该是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这一反叛形象,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在《红字》中通过海斯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17世纪父权制度下自然与男性、自然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表达自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海斯特与自然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紫颜色》中生态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在《紫颜色》中,生态意象得到了巧妙地应用.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界中的其它存在分别与书中各个女性形象的描写紧密相连.生态意象的转换贯穿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和女性人物命运的变迁.对女性形象的生态塑造反映出艾丽斯·沃克前瞻性的艺术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海上故事,19世纪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问题.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他作家的创作思想对其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意识的来源,旨在使人类早日摆脱生态困扰,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物性真实"的审美特点:一是全方位展现动物生命的原生态.二是真实细致地描写动物生存唯艰的现实和悲剧命运.其"物性真实"的审美运思表现为,注重细节真实以塑造生动的动物形象;真实展现动物外在的和内在的美;从大自然生态环境今与昔样貌的对比中,呈现深刻的生态思考和人性思考.可以说,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是从"物性真实"描写和浓郁生态意蕴中升华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造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海上故事,19世纪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问题。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他作家的创作思想对其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意识的来源,旨在使人类早日摆脱生态困扰,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凯特·肖邦的《觉醒》中,赖茨小姐总是被当理想女性形象的对立面.考诸19世纪美国社会中与女性相关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法律概念等文化语境,分析单身女人赖茨小姐之生存模式,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社会规范的遵循者而非叛逆者.  相似文献   

10.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仰视一变而为俯瞰,法国报刊中随之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形象。如此悖论般的文学现象缘何产生?本文拟通过对雨果、戈蒂耶等著名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厘清它们与生发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的法国汉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汉学建构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译论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和文化学两大转向,引领译论研究潮流。相比之下,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却毫无特色。其实,西方译论研究中的诸多论题如翻译本质、翻译功能、文化翻译、翻译批评等鲁迅在20世纪早期就多有论述。因此,重新解读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器具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不同于身体信息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种类,信息的载入设备、载体和媒介是考察器具信息技术的三个重要侧面,它们集合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信息装置范式,信息装置范式的演变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器具信息技术具有作为人造物、折射人的本质以及指向信息等三个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美学大讨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于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学术形态两方面,均有铸型作用。就文化背景言,它是建国初期思想改造运动与毛泽东“双百方针”双向作用之结果;就学术渊源言,它又是前苏联美学论争之移植。哲学美学是它对当代20世纪美学最大的学术规定,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是其最深刻的学术教训。  相似文献   

15.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凯特.肖班的《觉醒》一直以来都被誉为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富商之妻——艾德娜苦苦寻求精神解放和性解放的心历路程。小说展示了女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女性更接近大自然,更具有与自然沟通的并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天赋。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大海、小鸟这两个重复意象来解读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艾德娜慢慢觉醒并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获得精神重生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8.
“确证”作为知识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在 2 0世纪兴盛的知识论研究中成为核心的问题。本文从确证概念的界定、确证的性质、以及确证的标准、条件与结构等方面 ,考察了当代知识论的确证理论。笔者认为 ,确证从根本上说在于为知识命题 (信念 )的成立提供证据 (理由 ) ,这是确证论的实质性问题。至于确证的规范性 ,诸如认识的义务、可允许性 ,则是由其根据性派生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卢梭从善良情感出发,用"社会状态中的自由"观念弥补了洛克的"天赋自由"观念,并在其中注入了平等的要求,这是对17世纪以洛克为首的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康德则从先验理性出发,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公意理论、平等观念、人民主权等许多方面,秉承卢梭意志,试图消弭卢梭自由主义理论的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