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的高速发展占用了郊区农民大量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城郊农民被迫开启市民化过程.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实质是失地农民定位市民角色,内化市民角色规范,扮演好市民角色,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失地农民对市民角色的扮演包括静态表现和动态表演两部分内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身份认同困境、角色距离过大及角色转换动力不足等角色困境,即失地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民角色.  相似文献   

2.
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又被集中安置在城市居住的失地农民,在经由居住空间、行为空间、乃至心理空间的置换后,他们的城市生活经历就既不同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也不同于城中村村民对城市生活的"再造"。与这一群体市民化过程相交织行进的是失地农民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构。"社区重建"是一条立足于发展性视角,针对集中安置完全失地农民重塑城市生活的可操作性思路。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如果由"可能"而成为"可行",那将是"社区发展"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经验,也将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有所"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要想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身份转为市民,并且能够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能够获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并逐渐形成与城市市民接近的生活方式;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城市市民文化的接触,使他能够形成与城市市民相同的价值观和城市归属感,进而产生自我新身份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条件的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尚未完成,并对如何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社会融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角度、人口迁移角度等。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八里桥村的失地农民为调研对象,尝试用"半市民化"来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半市民化"是由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新居民,失地农民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以不同途径实现了"半市民化",但在经济、社会及心理层面尚未与社会整合、变迁并完全"嵌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因城市自然空间的扩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农民完成市民化进程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路径障碍的原因,可以看出准市民阶段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阶段,因此,要着重研究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的障碍以及对策,以确保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社会认同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侠  尚晓霞 《浙江社会科学》2012,(6):72-76,82,158
社会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至关重要.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农经历、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和精神要求、市民化意愿等方面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但目前社会认同困境阻碍着他们的市民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制度制约、自身地位制约、社会关系网络制约等.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环境,城市居民宽容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及劳动技能等.只有达到了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自我认同相统一,他们在城市才能感受到“主人翁”归属感,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加快农民市民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城中村”失地农民为对象,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补偿安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思路,以及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爽 《中州学刊》2007,(3):121-124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并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当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着制度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君 《兰州学刊》2010,(4):67-70
失地农民大量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失地农民市民化也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必然性、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探索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市民化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失地农民的产生,并非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全是城市化进程与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市场与政府双重合力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的产生不是缘于自发城市化过程,而是归结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推动之下的过度城镇化。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不当,就业、社会保障、市民化途径等等公共服务供给的缺失导致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伴而生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制度性认同模糊、乡土情结浓厚、文化适应滞后、社会保障缺失、就业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只有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城市身份,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一类,其居住安置模式主要有原地安置和偏远化安置两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地安置区的失地农民与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相比,征地拆迁之后的社会适应程度更高,前者在就业机会以及实际就业率方面较后者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自身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交往方式更接近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城市认同感也相对较好.而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较为突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下、社会交往受限制、心理上的城市认同感较差.显然,不同的居住安置区位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社区混合居住的安置模式,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和生活困境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长春三类失地农民的调查表明.失地农民在失地初期的认同失衡而后期出现认同分化。实施养老保险、加大征地政策的基层落实组织的监管力度、改善安置小区的不良区位距离、及时完善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开展经适房与安置小区相结合降低回迁房价格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对征地政策本身的认同和对政府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但又因社会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没能顺利转成市民。有必要综合考虑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失地农民规模急速增长背景下探讨其身份认同问题并推动其向积极认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历程理论为之提供了可能的分析视角。各代际群体在土地依附、乡土记忆、互动空间等要素上呈现的不同组合样态,决定了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的结果上并非是普遍"危机"的状态,而是宏观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分化,呈现出老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卷化"、中年群体的"边缘化"和青年群体的"市民化"特征。这为政府部门制定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困境与安置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刚 《学术论坛》2012,35(10):124-127,133
失地农民大量地、集中地从农业转移出来,失去土地后如何就业成为失地农民面临的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表现为数量巨大且分布不均;就业渠道狭窄;收入缺乏稳定性;隐性失业显性化;就业意愿差异较大等方面,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本质上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安置政策等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缺陷,经济上表现为外力推动下超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地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战略与失地农民就业岗位供给之间没有协调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受到失地农民个体的择业观念偏颇、文化与劳动技能局限、自救积极性脆弱、职业流动性不充分,甚至劳动观念狭隘的制约。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与困境,各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采取了多种就业安置方式,如以土地换就业、一次性货币补偿、以土地换社保、留地集中安置、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破解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高永久  郝龙 《新疆社会科学》2012,(6):128-133,164
在原有的农村社区快速转变为城市社区的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却并未实现与之相适应的更新,这种认同断裂现象正是阻碍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认同更新维度出发,根据社区成员的社会适应力差异,构建出秉持"最优更新"观的突变式的认同重构(强适应力)与旨在实现"最大可能更新"的渐进式的认同变迁(弱适应力)这样两条实现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社区认同与社区类型相匹配的可行路径,以期增强这一部分群体对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王星 《江海学刊》2013,(1):101-108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强烈的城市化需求,"职业非农化—居所城市化—生活市民化"是其融入城市的基本步骤。而住房是目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住质量低下,居住格局呈聚居状,这为城市底层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困境的背后是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参与,构建住房资源动态配置体系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住房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意义重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土地补偿、社会保障、农民发展等现实困境。为解决难题,需要构建合理的安置体系,包括失地农民安置政策机制、农民风险抵御能力培养机制、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在具体安置过程中,要集政府、新农村建设承接企业、失地农民三方力量,变被动安置为主动安置,变一次性安置为持续性安置,共同保证失地农民的合理安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经典生活质量理论为逻辑起点,采取客观社会环境与主观生活质量的整合分析范式,建构了由认知、情感、行为和态度等四维的生活质量因果解析模型,并以城市化后深圳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具体探究了地位结构、家庭资源、集体消费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以往生活质量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解释度。城市化后,集体消费对于个体生活质量影响日趋显著。加大集体消费的供给、确保城市化后失地农民的家庭生存资源,是当前城市政府提升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