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他的创作执着于对命运、生死、困境、爱情等一系列“文学母题”的思考和追问,于绝境中追逐希望,于写作之夜冥想世间万象.他对于人生意义的孤独探求,对人类命运的无限隐忧必将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纯粹的理想,一种升华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意识,努力挖掘出其作品中的两类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由呈崩塌趋势的旧贵族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凝滞的时间和虚无的感觉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窥张爱玲创作特色于一斑。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早期的抒情小说在文化乌托邦建构、灵性维度的确立和诗化语言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京派小说之间密切的艺术关联.这种艺术关联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京派小说的创作理念就安魂~移情而言的确更易发挥文学的治疗功能;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艺术发展线索上去说明史铁生小说中宗教情结的缘起.  相似文献   

4.
南宗禅的"顿悟"追求在瞬间达至永恒,强调不执著于诸法的流变无常,而一任心念的顿然转换.因此,其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关心,既无所保留,也无所期待,它只在当下的显隐、生灭交替中洞见时间的本相.禅宗的顿悟还表现于对时间的圆融性体验.在这里,时间前后互摄,彼此映现,原有的时间秩序被打破,时间呈现为一种灵动活泼、圆满自足的状态.禅宗的时间体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开放敞亮的襟怀和姿态,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并在对碎片化、"非历史"的时间感的深刻反思中追求永恒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悲剧在情节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一种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曲线之圆。在情节结构上则往往由顺转逆,继而转顺,亦呈现出一种善恶惩报、悲欢离合的圆形,这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区别的最基本的格局和最显著的特征。文章在分析中国古典悲剧圆形结构的成因时,注意到了传统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时间意识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典型地反映了它逐步生成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但丁的创作标志着古代性时间意识向现代性"灵魂时间"的跨越;<十日谈>等小说标志着"世俗时问"的觉醒和现在之维的舒展;堂吉诃德的时间意识错乱反映了转型时期的矛盾,<巨人传>坚信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肉身和灵魂都会不断向上攀升、成长发展,历史也必将展现出光明的未来,为现代小说提供了全新的时间图式.  相似文献   

7.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批判社会与解剖自我的内外因兼及中,建构了时间"辩证性".其意义获致于主体及其思维的变动来透视和看待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过程中绽出和确证主体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古代时空观念问题上,不少学者倾向于“重时轻空”说。从方位隐喻思维、空间化象形字、阴阳五行四时配四方的结构模式看,中国古代非但不曾轻视空间,还透露出“空间方位情结”,隐含着时间空间化的根源。空间化时间在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成为意象化的、可逆的、趋于凝缩的封闭圆环,具有非线性发展的同时性结构,隐含着诗性本源。时间的空间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也使得传统艺术在内在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虚空境界,在形式结构上呈现为“同时性”整体,形成了与西方线性时间观不同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苏轼对时间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长期以来一直陷于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中,在贬谪黄州时期,站在历史与哲理的高度之上,他最终实现了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夜雨对眠”意象贯穿于苏轼诗歌创作的一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外化,表现了苏轼在时光流逝而亲情故园无法回归的矛盾中的精神寄托,自然的人伦亲情是其抵御人生虚无感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0.
将拉斯普京的创作置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知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宗教意识对拉斯普京创作的影响。拉氏小说主人公最后皈依上帝,旨在为俄罗斯人寻找精神回归之路,依托东正教的精神获得复活的力量,最终达到拯救俄罗斯灵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龙钢华 《江汉论坛》2007,(12):71-74
时间,作为万物的载体和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小说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小说史上,作为环境的时间艺术,其嬗变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追求客观真实的时间环境和注重主观意识的时间环境.而在主观时间中,又主要体现为心理时间的泛化和叙事时间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2.
《老屋的歌 :史铁生创作论》抉发出了史铁生文学探索的双重意义 ,即是超越了残疾题材而成为具有普泛性的生命哲学的显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眼中有三条时间河流:自然时间、主观时间和内在时间,并澄清了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时间概念:意识的时间性是产生内在时间的先天条件;对事物延续或变化的感知所形成的原印象是这个时间的源头;当下的原印象被意识把握为现在;诸多现在意识的相继产生和滞留构造起一个内在时间;这个时间因为其意识构成而被称作主客同体的内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类意识结构包括三种意识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种意识水平:感性意识、知性意识和超越性意识。审美意识属于超越性的非自觉意识。在这种定位中,审美意识的自由性质得到揭示,这就是说,审美意识具有充分的意象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孙伟民 《中文信息》2013,(8):160-160
卡夫卡的作品中存在着普遍的父亲形象,最能体现的是创作成熟的“三部曲”《司炉》《变形记》例决》,其中都赋予了“父亲即上帝”的内涵。随着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向社会,相应的父亲的形象就演化为各种各样的绝对权威事物,这些作品中无不凝聚着卡夫卡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东晋佛玄合流后,僧肇以中道空观的思维方法来解读时问,其结果是否定了时间的现实性和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真正的时问空观思想.这里的"空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将时间看空,看成虚幻的;二是将流动的时间空间化,也即以空间来观照时问.在这里,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考量无情的时问之流,它外在于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世界的虚幻之中.只要心念不执著于时间的任何一种性相,个体就能超越时间,从而臻达解脱之境.僧肇的时间空观思想对后世佛禅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理性、自我意识、进步等现代性观念建立在一种线性的、以当下性为核心并向未来开放的世俗时间意识的基础之上 ,它所反叛的是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末世论的时间观念。海德格尔把以黑格尔时间观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的时间意识视为流俗的时间意识 ,主张在一种四维的立体时间意识去体悟存在、解构传统形而上学体系 ,从而开启了后现代性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20.
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的再创作是在一定新闻学范畴内产生的,作者依据这些感知和认识总结概括一系列问题。精品意识是再创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