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性别意识包括先天的生物女性意识、女性后天形成的社会主体意识、女性的警醒意识和女性的社会自我体察意识.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反映激烈.1920年代末以及整个1930年代,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性别意识书写对其时社会现实做出了反馈.她们所创作出的女性小说一方面对“家庭”有了新的审视,另一方面也对“身体”有了新的思考.民族意识与女性性别意识的交叠是这一时段女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池莉的创作风格有两次较为明显的转变,创作视角从中性立场到坚持女性视角创作,从两性的激烈对抗到渐趋平和,池莉小说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逐渐成熟,通过对池莉各时期作品的梳理,可以分析其创作历程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西方文论家托多洛夫关于文学的“逼真性”的观点着手,探讨了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观念中“真实”的双重内涵,并具体分析了18世纪英国小说用以实现其创作的真实性的主要手法,旨在说明:“真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的创作观念中代表了创作主体对客体的绝对认识.18世纪英国小说在貌似被动的对客体的模仿的形式下蕴含着强烈的主体虚构意识.  相似文献   

4.
《镜花缘》是李汝珍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乎女性问题的小说,书中叙述了由“百花贬谪为百女和复唐 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1]2构成的奇幻故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作者大胆赞扬女性的才 华,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反映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中 作为“笑靥花”谪世的孟紫芝以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闪耀着女性解放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1900-1919)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一个女性小说家群,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60余人,其创作既有长篇,也有中篇和短篇.女性小说是顺应中国女权运动而诞生的,呼唤女权,倡导男女平等,争取妇女解放,主张婚姻自由,提倡女学,成为女性小说最鲜明的主题.从总体上来说,女性小说虽然未达到同期男性小说家的思想水平和认识高度,但她们在创作中所传达的女性意识、女性特有的思维特征、情感方式和性别视角,以及在艺术上若干新的尝试,却是值得女性文学研究者珍视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当代官场小说的渊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小说题材类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晚清谴责小说的出现意味着真正意义的官场小说的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国统区的政治讽刺小说和讽刺喜剧有力地推动了官场小说创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场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产生了“主旋律派”和“官场写实派”两大流派,标志着官场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梅娘的创作独具风格。20世纪40年代她的作品对传统女性观表现出微妙的赞许;她女性主义思想源于其颇富传奇色彩的父亲及家庭教育,不足与尴尬处则补以女性关怀意识;作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注定她写作中“侨民”意识及“超然”的风格形成。总之,“南玲北梅”———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的梅娘在她如彗星般的创作生涯里,以其不同寻常别具风格的作品赢得当时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2 0世纪最后 2 0年的女性小说始终持守着否定意识。而这种否定意识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 ,即 8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建构”与 9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解构” ,从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对这 2 0年的女性小说作一种整体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传入中国后,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20世纪最后20年的女性小说始终持守着否定意识。而这种否定意识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即8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建构”与90年代的“怀疑、批判和解构”,从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对这20年的女性小说作一种整体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叶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爱丽斯《紫颜色》与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进述了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大背影下,作为少数民族女性的黑人女性与华裔女性分别走向自由历程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在在表现其主题上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如相似的受压迫背景,相似的麻木状态,相似的反抗精神源泉及最后走上相似的自由之路等等。但是,这两部作品在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仍不可避免地打上只属于本民族的鲜明烙印。  相似文献   

12.
男人碎片的沉淀——现代女性对男权框定的审视与叛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女性以20世纪初“人的觉醒”为契机改组、重建了“女性意识”,也因之亦步亦趋地拆解了男性神话及其统治数千年的男性中心话语势力场,将男性的文化虚构定位由神回归到人乃至某些极端女性笔下的“非人”。笔者试图从现代女性书写文本中的“男人碎片”里归纳出这条轨迹,由此窥探女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4.
虽然随着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日益受到关注,但相比而言,批评家的目光大多集中于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而对于女性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重视不够.事实上,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曾经历过一个艺术的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除了如今已众所周知的凌叔华、萧红、张爱玲等外,还有民国时期主要以短篇小说见长的沉樱、罗淑、罗洪与梅娘等.虽然她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但沉樱的"没事找事"、罗淑的以细节体现世态炎凉、罗洪的以对话表现性格以及梅娘对视点的运用等,不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同样也为整个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走向成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主义不仅影响了海明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还深深地影响了海明威小说的写作风格,包括象征、意识流手法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许多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分析她的小说《啊,拓荒者》中所反映的男性与女性生态意识上的差异,并通过对女主人公亚历山大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说明张扬女性原则有益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在西方催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给东方文学带来了新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家纷纷在其文本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最典型的是以"娜拉"的出走与叛离为代表的"娜拉现象".中国女作家丁玲和朝鲜女作家姜敬爱自觉地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个体的身世、经历体现了自主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用现象学"看"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面向事物本身的"看".现象学式的"看"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中国却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用现象学的"看"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诗化小说,分析诗化小说的诗性正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看"的思维方式.同时试图以泰戈尔的诗化小说为例,初步探讨"看"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