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偕同"类介词是指引进动作偕同对象的介词,这类介词普遍与并列连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故针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多很注重之.但此类词在出土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无系统的诃查和阐述.通过调查,可知两周金文中此类介词有"暨、及、以、与"四词.虽然其总体出现频率还比较有限,用法上也表现为共性大于异性.但亦有足为传世文献提供佐证者,如"暨"字的相应用法在传世文献中就很少见到.同时,两周金文显示出的这些介词的具体用法亦可为探索其词义虚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其"字在甲骨文中运用得很广泛,主要是作副词用的,其次是用作连词、助词等.这与后世汉语中的情况不相同,在后代文献中"其"主要用作代词,其次才用为副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3.
两周金文中能肯定用为并列连词者有“暨、及、雩、以、与、[虘又](且)、而、兼、又、唯”十词。从用法看,这些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又”,主要连接整数和零数,多用于计时的场合;一类是“[虘又](且)”,主要连接形容词,基本只见于四字韵文中;其余各词主要连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表现出用法上的一致性。从出现频率看,除了“又”用例很多,“暨”略多见外,其他各词都很少见,表明两周金文中的并列连词尚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时间上,“暨、雩、以、又、唯”只见于或主要见于西周时期,“及”主要见于春秋时期,“且、而、与、兼”只见于东周时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as”这个词,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却很复杂。它可以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代词。介词和连词是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副词和关系代词是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在运用时,虚实相互交替使用,给人以捉摸不定的感觉。“as”用作副词,主要是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这比较容易区分。但“as”用作连词或介词,或是用作连词或关系代词时,这介词或代词容易混淆,一时很难掌握,因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给翻译带来麻烦甚致  相似文献   

5.
英语的语法形式与词汇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却是互相矛盾的。具有并列意义的复合句就是这样。 复合句应当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的。主句为全句的主体,从句只用作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能独立。主句与从句之间常用一定的从属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来连接。而并列句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简单句构成,并常用并列连词联接。所以,从语法形式上来看,句中含有从属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  相似文献   

6.
谈“与”     
“与”是先秦汉语里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丰富。本文认为“与”用为介字或连字是有区别的,为介词时表示对待和协同,引进的是介入某一事物的对象;“与”为连词时,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谈《孟子》中的系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字在《孟子》中,主要是用为指示代词,指代人或物,可以译为“此”。比如:“尔何曾比予于是”(公孙丑上),代人;“无何也,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代物。用为指示代词的,例子很多,随手可取。“是”字也有用为形容词的,可以解释为“对的”、“正确”。比如:“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公孙丑下),“自以为是”(尽心下)等,用例不多,全书不过十处。也有用为系词的,  相似文献   

8.
说"及其"     
"及其"是古汉语里经常连用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凝固说法.它与古代汉语里的"有所"无所"等的说法有类似之处."及其"中的"及",是一个文言连词,其语法作用与连词"和"相同;与"其"连用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属于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结构."其"则是古代汉语里沿用下来的起指代作用的文言代词,它的词汇意义相当于名词加结构助词"之",其语法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连词"及"与代词"其"连用时,它连接的一般是并列的两项,且两项之间结构上是加合关系,意义上则是从属关系,即后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中某个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但是"是一个纯粹的转折连词。不过古汉语中的"但是"最初并不是转折连词,它经历了从单音词连用到双音节副词再到转折连词的发展过程,它开始用为转折连词起于晚唐,到了清代演变过程已基本完成,"但是"在口语中几乎完全成了转折连词。  相似文献   

11.
"而"在古汉语中使用比较频繁,在词性方面,一般认为多数情况下可作连词,偶尔也作第二人称代词.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只举了连词"而"的用法和作用,甚至把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的"而"也作为连词来看待.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9月版)则将"而"字的释义分为四类,其中第一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外,其余三项均作连词.  相似文献   

12.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考察文献认为:战国时期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秦至汉初时的“若”、“女(汝)”没有数的区别,“而”、“乃”则只能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第二人称代词“乃”只有2例(表单数),不足以说明其称数功能,其他人称代词都不存在数的分别,但表示单数的用例占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结合语境对常见的所谓用为第二人称"之"字句进行分析,根据篇章语境原则,汉语文化语境原则及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从语用意义看,第三人称代词"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之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中,but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词.它能用作连词、介词、副词,偶尔也作动词或名词,表示,让步,转折,递进等关系.它还能与其他词搭配组成常用的词组或习语,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除此之外.but还用作关系代词或从属连词引导各种从句.笔者就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对but的这一特殊用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法语que与英语that的共同点、差异性与惯用法进行全面系统地比较:在句法功能上两者都可以作连词与关系代词;作连词时,需要注意que的一些特殊用法以及两者后面所跟从句语式的差别;作代词时,在关注两者共同点的同时要注意that的代替性与可省略性。法语学习者可利用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象似性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穷尽描写和归纳,《孟子》中的"若"主要有三种用法:1.动词,像、如、似;2.代词,如此;3.连词,假若、如果。这些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链条。"若"所具备的句法组合关系和语义特征,为"若"的语法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考古新资料不断出现,大量出土两周文献农业资料相继面世,和传世文献农业资料共同成为两周乃至先秦农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出土两周文献农业资料的研究成果总体上比较零散:既无系统的整理,又缺乏宏观研究和整体把握。重视和加强出土两周文献农业资料的研究,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而且将之与传世文献农业资料互为参证、补充,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先秦农业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总共约有120个左右,常用的有90个左右。一般按意义将连词分为两类:(甲)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如“和、跟、或者、还是、与其、宁可、不但、而且”等;(乙)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如“虽然、但是、即使、因为、所以”等。本文只讨论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1.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常用的有60个左右,约占常用连词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分为以下七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