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抽象世界     
<正>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finally broke the bonds and stepped into an abstract world,where objects become less important for artworks while the thoughts,feelings and concepts expressed by artists matter.20世纪初,现代艺术经过不断突破,终于冲出具象的范畴,进入到一个抽象的世界。在这里,自然万物、客观物象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思维、内心情感。在抽象的世界里,你不能"欣赏",只能"感悟"。  相似文献   

3.
盗窃罪的客观构成无需以秘密窃取为充分必要条件,有时它在客观上可以表现为公开的窃取行为.如果要求盗窃罪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秘密窃取的话,那么就会给法律适用带来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而且不符合司法实践.传统理论之所以会在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上要求"秘密窃取"而又没有发现这样定义产生的各种弊端,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应当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吕蔚 《唐都学刊》2009,25(5):26-29
长安与洛阳是唐王朝政治文化中心,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中心地位."安史之乱"中,两京仍是诗人停留和关注的中心地带之一,他们的创作成为这一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两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一是沦陷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是收复时期的诗歌创作.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构成了"安史之乱"中京都诗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5.
王韶华 《学术交流》2013,(1):169-172
中国艺术思想大量存在于诗歌中,是以诗体形式言说的。以诗体形式言说的艺术思想,涉及了艺术的功能论、创作论、风格论、接受论、艺术关系论等各个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以元代诗歌最具代表性,其言说的艺术主要是绘画。不同于专门的艺术论著,诗体言说不仅强化了绘画的写意性,而且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语言;诗体言说在俗文学兴起的潮流中,强化、捍卫了诗歌的雅正传统;诗体言说深入探讨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沟通了不同艺术之间的美感。艺术思想的诗体言说在元代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元代诗歌、绘画的鲜明特色,并促使元代诗歌、绘画攀向了中国高雅艺术的峰顶。  相似文献   

6.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坚坚持以口语化作为诗歌理念和创作追求,在文本实践中拒绝隐喻,主张回到事物与存在现场,并采用了客观化、戏剧化的零度抒情的艺术方式,对抗包括朦胧诗在内的传统诗歌艺术,构成了一次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8.
早期中国的诗产生于歌唱,以口头创作并靠口耳相传.在东周时期的文献中,"诗"这个术语有双重含义,既指<诗>,如<诗经>,又指"歌"(一种艺术样式).至于<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大纲中的所谓"学诗",系贵族子弟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但是,"学诗"的真正意思又是什么?由于<诗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中或许最为重要的一部,并由于保持乐与诗为一体的口头(或半口头)创作的传统手法,"学诗"被假定为意指"学唱<诗经>中的诗歌".笔者对这种说法思之有年,感到益发不能令人满足.这些诗歌究竟是如何表演的?我对此问题孜孜以求,兴趣日增.本文拟通过分享可以被演唱的诗歌曲调的或多或少的创造性重构中的某些发现,设想一下<诗经>中的诗歌的实际演唱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学夷所辨之唐"体"包含两层内容:一为"体制声调",一为"气象风格"。前者着眼于诗歌的体式规范,关乎声律形式诸方面要素;后者立足于诗歌的风格特征,与总体呈现的艺术意味和精神态势有关。而体制声调与气象风格一为"先",一为"本",即先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进而上溯或呈现其气象风格之本然状貌。在辨体的基础上,许学夷展开对唐诗因革关系的描述,划分"源"与"流"、"正"与"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线索。作为对一种审美范式的标举,许学夷勉力维护着汉魏盛唐诗的正宗地位,而出于对诗歌发展历史的通识,他又承认了唐诗变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先锋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表现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先锋诗歌完成诗歌的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坚守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与艺术流脉,在诗歌观念与形式方面建构起高度的本土化艺术自觉.主要表现在:先锋诗歌延续着古典诗歌的"入世"精神,注意诗歌的社会性;艺术上承续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将西方诗歌叙事的客观性与古典诗歌叙事的抒情性加以整合,做到叙述与抒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毛克明 《探求》2004,1(6):53-56
关于如何历史地还原毛泽东思想的"客观形成",学术界存在6种不同的"起点论".关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观提出",亦即怎样科学地表述毛泽东思想,在史料学意义上也有多种说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难懂”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诗歌的本体追求之一.诗歌的“难懂”延缓与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成就了诗歌作为艺术的开放性.“难懂”的现代诗歌已经构成当下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诗歌最应值得重视的书写形式,它丰富、深化着现代人对自我、世界的存在性反思与主体建构.唯有尊重现代诗歌的“难懂”品质,我们才有可能在“难懂”的诗学基础上展开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将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积极书写.而读者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的适当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现代之维上的当代诗歌.  相似文献   

15.
马修·阿诺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独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方法对此后的英美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高度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甚至断言诗歌作为一种"生活的批评"终将取代宗教哲学.他要求诗歌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并以此作为衡量诗歌的最高标准.而他的"试金石"理论的根本失误,就在于过分看重了某些诗篇的"精彩片断",而忽视了诗歌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哲学美学和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长时期在西方流行的抽象主义艺术进行了批判,其所指的现象远不限于德国.作者尖锐地指出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阶级本质,认为艺术并不属于"一切阶级"和所有的人,而仅仅属于有钱和有闲阶级.作者在概括了美学观点的历史演变之后,指斥抽象主义艺术为"精神错乱","魔鬼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艺术的末路".对于帝国主义把文化意识作为征服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为其扩张政策服务,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当前艺术的客观标准究竟是什么?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美学标准?作者只提出:"在目前的混乱状态中,美学必须确定,艺术到底能够是些什么东西和应该是些什么东西."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作者自己也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活动日益与经济活动结缘、经济活动日益渗透到艺术活动的今天,重新审视文艺创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显得尤有意义.一方面,作家的经济状况并不能成为主宰其艺术成就高下的决定因素,贫困潦倒恰恰有助于情真意切的艺术表达,养尊处优往往导致无病呻吟的形式主义,因而常见的情形是"穷苦之言易好",而富贵之音淡薄,所以"金钱里没有诗歌";另一方面,"食必常饱而后求美",一定的经济基础往往是成功的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保障,"著书都为稻粮谋",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恰恰诞生于作家对于财富的追求之中,于是富裕或追求富裕的经济活动往往又成为孕育杰出的艺术作品的温床.如此看来,文艺与经济的关系呈现出双重悖论,不可简单视之.  相似文献   

19.
钟嵘的<诗品·序>表现了他鲜明的文学观,体现了文学发生论与审美批评观的熔铸.关于诗歌的起源,钟嵘主张"物源说";关于五言诗的发展,他注意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的源流盛衰关系;关于诗歌理论与批评,他注重"诗歌关"的标准,即谈玄说理、讲究声病、平庸乏味、无病呻吟的诗歌便是劣品,才高气奇、情真味浓、事景情一体、文与质俱优的诗歌堪称佳作,这样的佳作才具有"美"的特质、"雅"的韵味,才有存在和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在诗歌观念、审美态度、诗思方式、诗歌意象等方面的"现代"变革,一些诗评家注重新诗内在的艺术价值和规律,寻求新诗的自律性和独立的艺术地位,以"纯诗"现念来评价现代派诗人的创作,以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积极适应着新诗审美变革的现代探求,在审美探寻动向、审美内质、审美价值尺度、审美对话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纯诗"批评体系,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对现代诗学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