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皇太一》是祭祀天神上皇的歌辞,由女巫演唱。《东君》是祭祀太阳神的歌辞,由男巫扮东君演唱。《国殇》是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祖先的歌辞。《礼魂》是祭祀祖先的歌辞。对四篇作了全新剖解翻译  相似文献   

2.
蒙元时代,岳镇海渎祭祀是较早被施行的汉地国家祭祀。岳镇海渎祭祀的一些固有特点,为朝廷统御地方、宣扬统治秩序提供了便利,因而岳镇海渎成为了蒙古朝廷统治汉地的一条纽带。在岳镇海渎祭祀的施行过程中,在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上,道士与儒士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戏曲艺术是以由祭仪到巫觋、坛班或赛班为重要载体而培栽、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娱乐剧已经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也时常还要依靠祭祀剧而取得演出、发展的最好条件.由祭仪、祭祀剧而孕育出戏曲的发展经历,有着五个阶段.(一)"变相条祀"阶段.(二)具有戏剧化属性的祭祀形式阶段.(三)"亦祭变戏","祭"、"戏"难分的阶段.(四)"含有祭祀法事因素的‘戏剧"阶段.(五)完全将祭祀纳入"戏剧"轨道的阶段.所以应将研究祭祀剧、观赏性戏剧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携手并进,提上议事日程,作重点的突进.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祝祷辞、嘏辞及贺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代的秦国,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和西汉王朝在雍地祭祀五色帝,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大事。何谓五色帝?为什么要祭祀五色帝?祭祀五色帝反映了什么问题?起了什么历史作用?这些问题至今未得到明确的答案。本文企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古代祭祀尧舜分祖先祭祀、天帝祭祀、帝王祭祀和圣师祭祀四种类型。不同时期,古代祭祀尧舜有不同特点。古代祭祀尧舜活动主要由国家举行,国家制定了祭祀尧舜的有关礼仪,属于国家祭典性质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湘鄂西土家族、苗族原始图腾崇拜的祭祀礼仪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在宗教祭祀过程中作为一种载体,演绎着人神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和延续了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宗教又给予了体育文化一个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8.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清代荆州城市祭祀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清代官方对祭祀背后所承载的神灵认同十分重视。在政治的场域中,祭祀空间主要开展以祭天地、祭历代帝王为主的祭祀活动;在城市生活的场域中,民间庙宇和祭祠是民众的主要祭祀场所。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祭祀由来已久,民间信仰是由社会成员集体自发创造,并由社会成员直接参加的信仰活动,它产生于民间,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唐代长江流域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十分风盛,文章利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资料相参证研究唐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对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差异进行比较、鉴别,探讨唐代该区域民俗文化的演变、地域特色与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1.
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寻根拜祖的社会仪式。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的延伸,网络祭祀出现于公元2000年。然而经过十一年的发展,这种祭祀方式仍未在公众中得到普及;在学术研究中,网络祭祀也同样缺乏关注。本文借用SWOT模式,分析网络祭祀的优点、缺陷、发展机会与威胁,多角度探求网络祭祀发展受困的根源,探寻网络祭祀突破发展瓶颈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村落居民关系的重要纽带。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镇罐子湾的祭祀仪式可分为祖先祭祀仪式和神灵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体现了罐子湾的村民关系通过集体祭祀、物品互赠、村落互助得以构建。时代变迁中祭祀仪式的转变对村民关系产生的影响,表明祭祀仪式依然是村落关系构建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藏族作为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民族,在其宗教发展历史上拥有种类庞杂的祭祀仪式,早期的活人祭祀、牺牲祭祀、后来的模拟祭祀以及演化出的静态祭祀物,每一类祭祀物都隐含着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他们对于自身有限性的认知以及对外在无限性探索的神性诉求。  相似文献   

14.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愿、自治与平衡——关于白音敖包祭祀组织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音敖包是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最大的敖包,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敖包。20世纪80年代起,白音敖包作为公共敖包,其祭祀的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寺庙主导,民间辅助转变为民间全权负责,独立、自治的组织管理。现在白音敖包实行自愿和平衡为原则的自治组织管理,主要组织制度形式是敖包长制。目前。白音敖包正呈现出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更广泛的民众前往祭祀,这种自治的组织方式也表现出更好的组织效率,适应了敖包祭祀在民间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王青 《南都学坛》2007,27(5):30-34
祭祀礼仪在孔子力图重建的礼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祭祀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他的祭祀观念深刻而全面,他认为祭祀要"慎"与"敬"。孔子的祭祀观继承了殷周时期祭祀理念的合理成分。在孔子的观念里面,原为祈福、禳灾的祭祀已丧失了原始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涵养个人品德及教化他人的仪式。这种祭祀观薪火相传,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了巨大作用,孔子祭祀观对汉代的祭礼及祭祀理念的巨大影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云南佤族、景颇族祭祀木雕,在一九八七年首届北京中国艺术节展览上使中外来宾大为震惊,专家们认为这些木雕毫不逊色于非洲木雕和大洋洲木雕。 佤族祭祀木雕粗犷、质朴,突兀而咄咄逼人,尤令观者震惊。这一对男女木雕(见封二图一、图二)是佤族用来祭谷的“人头桩”。过去,佤族用活人头来祭谷。部落之间进行战争,将俘虏的头活活砍下来祭谷,祈望获得丰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活人头的来源虽已逐渐断绝,但“祭谷”的习俗还仍被佤族人民所重视,于是便用木头雕刻人头桩取代活人头。木雕毛发用棕制作,眼睛和牙齿用白石头镶嵌。(见封三图三)立在寨子中间,有重大礼仪活动,人们便围绕寨桩进行祭祀活动,宣讲寨规,或围绕寨桩跳舞歌唱。  相似文献   

19.
竹马戏与白字戏历史上都是流行于闽南粤东地区民间的乡社祭祀戏剧,海陆丰的竹马戏、白字戏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典形态。作为祭祀小戏的竹马戏是形成白字戏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白字戏的声腔、剧目以及表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说文.示部》共67个字,依据词性分类为:与祭祀有关的动作概念,与祭祀有关的名物概念,与祭祀有关的性质或状态概念。"示"部字蕴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祭祀的目的,祭祀的主体和对象,祭祀的物品,祭祀的时间和处所,祭祀的方式。我国古代祭祀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祭祀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