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8-82
九叶诗人穆旦,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思考与探索.穆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和奥登的诗歌创作原则,同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进行反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确立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诗歌观念.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在诗歌艺术上,通过智性化抒情,使现代生活与哲理思索叠印在一起,在艺术与现实间求得平衡,为中国新诗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徐文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从艾略特早期哲学思想中考察其追求诗歌的“隐晦”目标,并通过中西诗学观点的比较指出艾略特的“哲学诗歌”误区,这一误区导致他在早期诗歌特别是在《荒原》中使用“生典”和“硬典”的修辞败笔。 相似文献
3.
重复(repetition)在艾略特诗歌中涉及多方面,呈现多样化。显性重复包括诗节、句子的重复和叠句等,隐性重复往往掩藏在多义词,隐喻或象征的背后。《情歌》一诗的显性重复直接涉及该诗的语篇结构、段落话题和深层语义;人名重复暗示着诗歌的深邃主题;隐喻背后的多义词则产生了幽灵般的张力。重复在艾略特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显性重复具有强化、诅咒、暗示、讽刺、批判等多重功能。存在于词语背后、文本之间和文本与语境之间的隐性重复更具警示性、哲理性和宗教感、历史感。艾略特诗歌晦涩难懂,对其解读不应泛泛而论,要用重复精神力求解读缜密,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4.
廖芸;蒋显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69-170
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和后象征主义的倡导者。艾略特凭借在诗歌领域的辉煌成就,在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宗教典故,构建了当时西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原景象,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独特见解。艾略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基督教的理想社会模型,重建道德秩序,进而使整个现代社会能重新正常运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珊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异化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主题。英语视觉诗通过打破传统诗歌的音韵格律和诗型安排,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突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异化感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诗学中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2):6-11
艾略特关于传统与个人创新的见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他对传统作了重新言说,即把传统看成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传统是对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历史意识;传统具有权威性和开放性.这是一种极具辩证法和整合力的传统观.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在诗歌中通过运用异国语、构建独特的意象、引用典故等陌生化手法,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感受,并激发读者思考,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诗人写作的真正意图,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艾略特无可比拟的“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是以其诗作中所蕴涵的中西诗学传统为根基的。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和中国诗歌的简约风格珠联璧合,使其诗作既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东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45-48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伍尔芙的文学理论——主观真实论。其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描写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危机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伍尔芙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精神是与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66-68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从宗教信仰、道德人性、社会文明三个方面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人性异化主题。作者提出的宗教救赎并未解决人性异化问题。弗洛姆提出摆脱异化要从人性出发,培养人健康的性格,最终形成健康的社会,从而摆脱异化对人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刘燕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生态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直接后果,而劳动异化是分工和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因此,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高度来看待生态异化的原因。在阶级社会里,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还是分裂的,分工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自发的却不是自愿的。这种分工和私有制背景下的劳动是强制性的、否定性的劳动,它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片面化为单纯的生存关系,自然界仅仅作为经济利润的来源而存在,随着现代异己分工的强化,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巅峰。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领域中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社会发展领域中贯彻以生产力为主的评价尺度,再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等因素,对生态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被公认为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但他的代表作《荒原》中将生死边界消融、宗教理想融合的观点体现了后现代所弘扬的多元统一的理念。而缺乏中心情节的断片式呈现,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复制拼贴是后现代主义诗歌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95-97
艾略特诗学具有大众基本不能接受的主要成分,其在中国的接受状态也由最初的狂热经逐渐的反思而至最后的"扬弃".对此作出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接受的主题共鸣、内容通俗、形式新颖、表达清晰等规律性要求,并确认情感因素和个性化风格的客观重要性,这对促进当今文化双向传播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麻海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6):60-65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发展的视阈分析,所谓异化就是人与自身的分裂,自己与自己为敌。在19世纪,人的异化起初表现在生产领域即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劳动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过程、产品、对象、关系等都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后又逐渐扩展至其他领域,并形成普遍的全面的异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即二战结束以后,人类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得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显,异化形式更为多样。人的异化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物化(卢卡奇),人的单面化(马尔库塞),技术的异化(海德格尔),消费的异化(弗罗姆、鲍德里亚),景观社会(德波),竞争的异化,环境、生态的异化以至于发展的异化等。 相似文献
15.
陈本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105-107,128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论除了具有流派的创作意义外,还具有超流派、超时代的美学意义。非个人论直接来自济慈的"否定能力"论,后者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思想。非个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其实质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情感,这即是非个人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艳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96-102
但丁作为T.S.艾略特的前者诗人,但丁对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影响重大。本文分析了艾略特的几首代表作品,探讨了但丁对艾略特诗歌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以及诗歌理想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到艾略特诗歌的发展脉络也类似但丁的《神曲》,是一个经历了地狱、炼狱,继而走向天堂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温潘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4-77,82
新批评是一种属于自律论范畴的文学批评模式,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它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并以此咎病它不能或不宜作历时分析,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 S艾略特在其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就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及对文学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提出了“外部权威”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学史理论,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19.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鲁玉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4(2):40-42
哲学与文学的交融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异化"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便是哲学和文学的交汇点."异化"不仅成为现代派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而且对现代派小说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