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概括介绍了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奥罗奇人的族称、族源、社会经济状况及其演变 ,和奥罗奇人的三界观、灵魂观、鬼神观、图腾崇拜、熊祭和萨满教信仰等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极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活着一些人数很少、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都颇具特色的土著民族,包括涅涅茨人、埃文基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那乃人、楚科奇人、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克特人、萨阿米人、伊捷尔缅人、恩加纳善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埃涅茨人和阿留申人等25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近20万人。在这一地区跨界而居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人、朝鲜人、那乃人(赫哲)、奥罗奇人(鄂伦春)、埃文基人(鄂温克)、满族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爱斯基摩人等,这些跨界民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现今苏联远东的土著民族基本上有两支:一支是古亚细亚人,有可能是古秽人的后裔;另一支是通古斯满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古肃慎人的后代。远东的古亚细亚语民族有: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楚克奇人,科里亚克人,伊特里门人,犹加吉尔人,尼福赫人等等;远东的通古斯满语民族有:埃文基人、埃文尼人、涅吉达耳人,那乃人、乌耳奇人、奥罗克人、奥罗奇人、乌德盖人、鄂伦春人等等。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活动中,不仅创造  相似文献   

4.
古代北方民族独特的崇熊文化郝庆云姜艳芳世居大兴安岭南北、黑龙江流域以及鄂霍茨克海沿岸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以及乌德赫人、费雅喀、奥罗奇人等北方少数民族对熊都有着特殊的“尊敬”和感情。他们以猎取各种野兽为生,但只有猎获熊之后,才举行一系列的崇拜仪...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乌德盖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德盖人自称乌德 (Удэ)、乌德赫、乌迪赫 ,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数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邻族对乌德盖人的称呼各不相同 :那乃 (赫哲 )人称之为那门喀 (Намунка)、拉门喀 (Ламунка) ,奥罗奇人称之为奇亚喀 (Кяка) ,埃文克人称之为拉姆喀 (Ламка) ,满人称之为恰喀拉(Квякала) ,涅吉达尔人称之为奥勒昌 (Олчан) ,汉人称之为长毛鞑子、老蛮子 ,朝鲜人称之为乌奇喀 (Учика)。目前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 ,乌德盖人共有 2 0 11人 ,其中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6 97人 ,在滨海边疆区为 76 6人 ,其余 5 0 0…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在西伯利亚与远东居住着30个小民旅,人口共100多万,占全西伯利亚人口总数的4%.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的小民族有:那乃人(赫哲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费雅喀人)、涅基达尔人、乌德盖人(恰克拉人)和奥罗奇人.在苏维埃政权年代,这些小民族的人口差不多增长了1倍(见表1).这些小民族人口的增长,是和他们向较大居民点集中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据洛帕金的调查资料,1915年那乃人的一个村落平均有6户人家(仅3个村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北方小民族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最北方和西伯利亚,生活着人数非常稀少的民族(见表)。这就是:涅涅茨人(不超过3万);埃文克人、汉蒂人(总共2万多);埃文人、纳乃人、楚克奇人(从1万到1.6万);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曼西人(从0.5万到1万);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萨阿米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从1.5千到4.5千);克特人、伊捷尔缅人、普查未统计的楚万人(从1千到1.5千);恩加纳桑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阿留申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从500到900人);埃涅茨人、奥罗克人(从300到500人)。这是在起源方面与该地区相联系的本地居民。其中每一个都有自己古老的奇特文化和语言。  相似文献   

8.
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居住在中、俄两国境内 ,共有 1 1个民族 ,① 约 1 0 0 0多万人口。在我国境内有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5个民族 ;在俄罗斯境内有埃文克人 ② (Evenki)、埃文人 (Evens)、涅吉达尔人 (Negidal)、那乃人 (Nanaits)、乌尔奇人(Ulchis)、乌德盖人 (Udegeians)、奥罗克人 (Oroks)、奥罗奇人 (Orochis)等 8个民族。我国的满 -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大、小兴安岭地区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俄罗斯的满 -通古…  相似文献   

9.
楚科奇人楚科奇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专区。从前 ,楚科奇人流行“牧放娶妻”的习俗 ,即小伙子在婚前要到姑娘家帮助干一段时间的活 ,以抵彩礼。然而 ,楚科奇人自己不认为该习俗是做工偿债。姑娘的父亲解释为他想了解未来的女婿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否勤劳 ,是否不怕脏、不怕累 ,能不能养家糊口。经过劳动考察 ,如果姑娘的父亲认为这位小伙子已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 ,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此外 ,从事养鹿和海上狩猎的楚科奇人常常先收一个小伙子为义子 ,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过去 ,楚科奇人的婚礼比较简单。新娘在近亲的陪…  相似文献   

10.
四、民间文学与传统体盲 乌尔奇人长期以来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因而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备受乌尔奇人的喜爱。乌尔奇人非常敬重民间故事家和歌手,认为一个擅于讲故事的人或一位好双手,会受到神灵的青眯,获得捕鱼或狩猎的成功。乌尔奇人喜欢听人讲故事,每一个到家来访的客人,在晚上都要讲一则故事,以感谢灶火神波佳,以赶走可能跟随他而来的恶鬼。乌尔奇人相信:恶鬼害怕故事,尤其是内容讲的是法术和英雄业绩的故事。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赫哲人的说唱伊玛堪故事,也应具有娱神、娱人和驱邪的多种功能。 即使在劳动最紧张的…  相似文献   

11.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宗族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时期,宗族是以九族为限,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宗族网络之中。宗族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救助的主要内容有救助贫困的族人、孤子及丧葬救助等。先秦时期的宗族救助对于加强宗族团结,维护宗族的生存与繁衍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作了介绍,其中对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作了介绍,其中对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汪受宽 《民族研究》2006,282(3):72-77
巩昌汪氏是蒙元时期的世代军功巨族,其与徽州汉族大姓汪氏通谱,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件实例。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家谱及碑刻资料,考证了巩昌汪氏的族属系汪古,言其为汉人,系对文献误读、误释和改窜所致。巩昌汪氏与徽州汪氏的通谱是在元代后期至明永乐间,但所述系谱颇多纰漏,殊不可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并对其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本文介绍了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并对其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作了介绍,其中对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原始群时代 ,人们对于财产只有利用而无占有 ,实际意义上的占有开始于氏族社会。起初 ,占有只发生于相邻的氏族之间 ,以后氏族社会内部又分化出大家庭 ,遂取代氏族而成为原始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占有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