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数字     
“假设我们的大脑可以分成10份的话,孩子们十之七八的大脑用于应试教育,还有十之二三的大脑感受世界和社会,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网络或是一些娱乐信息。”——在2006年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上,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孩子们大脑已被用伤,情感教育则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将逝的2009,“网事”与我们结伴同行。 “躲猫猫”“邓玉娇”“开胸验肺”,事事关心;“楼脆脆”“被死亡”“挟尸要价”,帖帖跟进。网民组成的网络监督大网无处不在,监督腐败官员的作威作福,跟踪公权力的恣意妄为,还原被遮蔽的事实真相,给弱势群体以道义的力量。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在网络观念的涤荡下,网民正变得更理性,网络民主在加速成长。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爱情所具有的既隔离又连结的特性,使得人们获得较高的安全感的同时,又保有与他人的亲密感。所以,在网络中形成和发展的网络爱情所反映出的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人们既想发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渴望社会生活,同时又不想被伤害等精神旨趣,与“后现代情感”存在着逻辑的耦合与同构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网络爱情所具有的既隔离又连结的特性,使得人们获得较高的安全感的同时,又保有与他人的亲密感。所以,在网络中形成和发展的网络爱情所反映出的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人们既想发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渴望社会生活,同时又不想被伤害等精神旨趣,与“后现代情感”存在着逻辑的耦合与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朱四倍 《公关世界》2010,(11):45-45
当网络公关以攻击对手的名义出现时,就意味着社会底线的失守。因为,网络本身是作为一个舆论场而出现的,网络作为媒介的一种,网络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雇佣网络“打手”的怪相,难道不正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①网络文化在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后,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即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大量网络热点事件生发、传播、扩散的背后,都有着被人们称为“网络推手”的特殊网民群体活动的背影。网络推手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组织性、隐蔽性,在与大众的交流博弈中产生着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研究网络推手这一新兴行业及其活动规律,是加强指导和管理,推动社会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佳 《现代妇女》2014,(4):109-110
在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极大的信息平台,每天发布的信息数以万计,更新速度也相当快,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在网络传播中,网友发表言论很多都是匿名的,有些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也不一定是当事人真实面貌的反映。在网络空间中,很多网友言语不雅或者措辞激烈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让自己在网络空间得到关注,并没有侵害别人名誉的恶意,但如果这样的行为会被认定是侵权的话,将会极大限制网络的发展。但有些网友长时间、持续不断地重复发布恶意信息会对当事人名誉产生侵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也不能脱离了现实社会,不能让网络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在网络世界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更好地规制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呼吁全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对农村初中生品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SNS序幕拉开     
佚名 《现代交际》2005,(11):28-28
虽然网络代表着“新生”,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网络生活依旧是穿梭于各个网站以及QQ和BBS时,我们又开始感到孤独、单调了……网络要走向社会,我们应该让网络更加社会化,所以一个新的世界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SNS。  相似文献   

12.
步入e时代,网络“恶搞”逐渐走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又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外来的“恶搞”在本土生根的背景可归结为技术的推动等四个原因。大学生群体在舒缓精神压力、对有时代感的东西和新技术好奇、追求和想要参与社会讨论等心理因素下被网络“恶搞”文化“吸引”。这种新兴文化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大学生群体减压,给他们提供创新思考的新维度和新技术,并且满足他们作为准社会成员想要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话语权的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恶搞”文化由于缺少规范、品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形成不正确价值观和影响他们接受正统的学院式教育的合理内容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更加理性的对待这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恶搞”源于日语词Kuso,音译为“酷索”,其本意是指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个超烂游戏时可以玩得开心的策略。其后语义不断丰富,被当作“搞笑”、“好笑”的意思来使用,甚至成为骂人的口头禅。本文从道德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对社会道德的危害及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上网查资料。浏览新闻,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如它的积极作用一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当前网络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来说,当首推大学生上网成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浪潮正以其强劲的动力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网络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情报源,也成为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情报渠道。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与警务工作相结合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理念,实施警务工作信息化、专业化、协同化、科学化和服务化,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由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跨越发展,已成为公安工作全面发展的一个“拐点”。公安机关广泛开辟网络情报源.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犯罪情报,查找社会各部门的管理信息,获取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6.
袁绍成 《职业》2013,(12):33-34
大学生“道德银行”是网络时代催生的产物,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离不开网络。具体来讲,网络运行是构建大学生“道德银行”载体的技术路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目标的实现平台,大学生应在网络社会里实践“道德银行”。  相似文献   

17.
《金色年华》2007,(9):4-6
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近年来一直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竟大相径庭。应该承认.在人数巨大的青少年网迷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只是个别人。那么,青少年喜欢上网是“网络上瘾”还是“高度热衷网络”?面对社会普遍的恐慌与焦虑,我们该不该换一种积极的视角去观察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有没有可能拽也不同的诠释? 为此,本刊特发表两篇视角不同的文章。意在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作出更积极、更客观的探讨,更试图将孩子们“沉迷的危机”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善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现象,吸引了众多青年的关注、追捧与加入。本文首先从网络传播、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安全阀等角度分析了“善客”风潮出现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善客”现象所反映出的当代青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追逐时尚心理。最后从三方面对“善客”现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杨永锋  伍施乐 《职业时空》2008,4(10):216-216
在世界性的网络大潮的冲击下,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中击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转型的思考。笔者以为,我们只有正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当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一代”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信风 《老年世界》2011,(1):20-21
中国有句老话“生前不谈身后事”,在国人传统的意识里,遗嘱是被很多人所忌讳的。时下,“网络遗嘱”网站出现了,这些网站可以提供遗嘱的网络托管、传递等服务。这种新生事物大家能否接受?这种形式的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保障?由此引发诸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