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当代中国法文化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国际化并不排斥本土化 ,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本土法文化虽然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但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在与世界先进法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中实现超越、创新。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欧洲社会质量理论应用到中国,但对这个产生于欧洲社会的理论在遭遇中国语境和解决中国问题时是否仍然有效和正当则缺乏深刻的省察。由于中国与欧洲对于理想社会发展图景的设定并不完全一致,在规范向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偏好,简单移用欧洲社会质量理论分析中国问题容易造成削足适履的后果。欧洲社会质量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力受到中国和欧洲在政治制度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实质性差异的限制。应当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愿景和具体国情对社会质量进行重新定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概念、内涵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面临交易成本问题、不确定性和风险约束,现代契约设计的核心是缔约方权利与责任的治理结构安排;有限理性、交易成本、未来不确定性及风险所引致的理性不完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契约不完全,而契约不完全导致的剩余权利与交易匹配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契约经济学本土化发展的不足与挑战是交易费用度量困难、风险对称配置机理模糊、契约履约机制研究薄弱和非正式规则在契约自我实施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匮乏。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协调安排,降低契约实施成本,是中国市场经济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值得研究者重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中国经济学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实行国际化办学,可以让有条件的高校辟蹊径,争取和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服务。实施中国经济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本土化信念:我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之前提性动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教育日渐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不仅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命脉,更是几代教育研究者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的教育学在国际教育研究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摆脱尴尬的失语地位、打破跟随他人进行研究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教育学自身根基的薄弱不无关系,但如何打破教育学发展的种种扞格,解决教育理论发展的现实困境,把本土化提升为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一种信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期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经济学立足于法律与经济之内在逻辑联系,而这种关联表明主体间交往行为活动中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具有相同的性质。相应的,"经济人"假设、"理性选择理论"等,无疑切实表达了法律与经济之内在联系。在这个关系之中,人的概念(或者说是人的状态)与之同时发挥作用。探究法律与经济内在联系视角下"人"的概念,对明确法经济学基础性前提具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扬州盐商文化看文化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学虽成为当代中国显学,但理论建树同西方比起来仍有很大差距,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尤显薄弱,这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很不相称.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业有其辉煌的历史,尤其在18世纪,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它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级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对这些文化与经济的奇迹进行认真研究,探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将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较为迅猛,但是距离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范式还很远。演化经济学强调社会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种理论,它应该放弃构建统一分析范式的努力。在基础理论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着重探析四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它们分别涉及演化经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个体行为研究、与博弈论的关系及其分析工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现行刑法中刑罚结构的失衡及刑事政策性规范的虚置论述移植辩诉交易制度的合理性,并就辩诉交易制度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探  索。  相似文献   

11.
法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但法和经济学思想在中西方都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文章介绍了先秦时期、封建地主经济前期中国先哲们的有关法和经济学的思想,说明我们的先哲们所具有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的历史,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有关法和经济学的文献中,都几乎没有提及我们的先哲们的法和经济学思想,这不能不令人遗憾和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法经济学的动态演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交叉的产物,特色就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国外现代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法经济学的起源和萌芽时期、初创时期、成长时期以及稳步发展并走向深化的过程。法经济学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从根本上讲,法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过程。作为新兴的理论学科,法经济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其理论更加普遍化。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学理解系统和理论框架,法经济学范式包含着一整套基本假设、基本范畴、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它们构成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在重述理性选择、稀缺性和完全信息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上,分析法律规则的形成以及法律人在既定法律规则下的行为反应,由此可以确立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交易成本,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有一系列命题和重要推论。法经济学基本定理包括斯密定理、规范的霍布斯定理、科斯定理、波斯纳定理等。  相似文献   

14.
法律移植是完善我国环境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共通性因素,同时更应关注中国环境法的本土资源,实现环境法移植的本土化,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  相似文献   

15.
谈判理论认为自愿合作是实现效率的最佳途径,谈判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效率,因此,谈判理论在法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谈判理论以效率原则为基础,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在实际应用中,谈判理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阻碍,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主张经济学的学科归类应当遵循基本标准唯一性原则,并以列表的形式简明地反映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各门分支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和研究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经济学的成功看经济法学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样致力于在法律与经济的场域开拓,法律经济学借鉴了经济学方法论强大的剖析力和解释力,在不断的反思中保持了对研究场域内外资源的配置能力,自发地走出了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全新了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正是中国经济法发展所欠缺的。中国经济法要全面反思发展路向,厘清经济法层面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重新对经济法进行本质认识。经济法是人类心智创造力对客观自由经济世界介入的结果,经济法发展的路向应确立自由的基本信念,强化对国家与政府经济法行为的约束,并保持经济法发展的自身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规律和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能动选择与运用,是文本与诠释者的互动。实践性和缺少全面详细地阐述自己基本观点的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它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从客观方面看,中国人是以苏联哲学为中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的;从主观方面看,中国的国情、革命的实践需要、革命领袖的个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三种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1949 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1949—1978年,在两种思想的斗争中“左”的思想日渐占据上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出唯意志论的特点;1979年以后,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特征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20.
理性选择理论的演变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法经济学理论基石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形成和演变在于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以及不断修正这一基本假设。博弈论承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突破了信息完全和市场充分的假设,将信息成本和对策成本纳入到了理性选择的影响因素中,扩大了理性选择理论的适用范围。而行为法经济学从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这一崭新的角度,弥补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揭开了法经济学的新一轮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