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 ,指统兵的将领死后 ,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 ,并担任军中将领。孙吴通过世袭领兵制扩大了军队 ,培养了领兵将领 ,巩固了孙吴对地方的统治。世袭领兵制对孙吴政治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都督制形成于建安年间,到黄初元年正式确立。关于魏晋都督将军所统之兵,以前史学界存在不同看法,认为都督将军非地方官,故不带地方兵。然而,地方州郡兵应属于中、外军中的“外军”,故都督将军所统之兵含中央驻屯军和地方州郡兵。  相似文献   

3.
职工之家建设是工会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作者、机构、期刊、时间、内容等方面分析1989~2007年我国工会职工之家方面的论文352篇.重点探讨我国高校建家的对策,认为争取党政领导重视是搞好建家工作的前提,团结凝聚教职工建功立业是建家的工作目标,而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是职工之家正常运行的保证,另外建议职工之家要采取多种形式,并且强调软件和硬件建设要并举.  相似文献   

4.
李桂阁 《南都学坛》2002,22(5):11-13
汉代豪强地主庄园是相对封闭的经济社会单位。豪强地主为维持对农民的统治和保卫庄园财产,都拥有“部曲”家兵,修筑防御工事,并打造武器装备,拥有一定规模的私人武装力量,这些在汉代出土文物中都有所反映。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亦与封建庄园私人武装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尉缭是先秦时期的杰出兵家,《尉缭子》也是战国秦汉之际极具代表性的兵书.秦汉以降至于宋明,相较孙武、吴起等著名兵家,尉缭所代表的"兵形势家"并未受到历代学者足够的重视,是以《尉缭子》一书及其著者尉缭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兵学和先秦兵家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就以校注和引用两方面,作为历代对其书其人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述评.  相似文献   

6.
武靖州的设立、迁址和最终被裁撤的历史过程及政治经济背景,是明中期广西边疆地区局势变化,朝廷对华南地区的经营策略,以及官府和地方将领对狼兵的定位及使用策略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明代国家军政秩序在华南地区推广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非常近似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龙耳虎足方壶,同李家楼墓的莲鹤方壶也多共同之处.原来可能有两件,另一件现尚隐藏未出."与兵方壶”有铭文76字,约作于郑成公、厘公之世,也可能再晚些,到郑简公的初年.  相似文献   

8.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出的科学命题,意即军队与民众的紧密团结、相互支持是克敌制胜的最根本因素;“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的提出有其背景和根据,也有其实现途径.在当前,“兵民是胜利之本”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蜀汉政权在不同时期,其军事力量的组成有所不同。刘备在荆州及初入蜀时期,主要由荆州兵和东州兵组成。士兵的来源主要由流民和将领部曲组成。其性质属于职业兵。诸葛亮时期及其后,蜀汉兵源主要依靠国家编户的丁壮。这一时期的兵制当为普遍征兵制度。此外,蜀汉政权注意征发人、青羌、斯臾等少数民族为前线常备兵。这一部分军队常以部落或“家”为单位。  相似文献   

10.
"仁"与"礼"是孔子治理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在大讲仁义礼智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有适当的"武备",以"兵"来捍卫"礼".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处处彰显了"礼"的影子.孔子的这种"礼""兵"并行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蜀汉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又于腹地江州设一都督,这是基于巴地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的考虑。首任江州都督费观出任于章武二年。因诸葛亮北伐需要,李福任都督时,江州驻军被抽调汉中,因江州无兵可领,李福罢江州都督职。虽然后因诸葛亮病死,北伐大军回撤,但边境的军事形势使江州兵仍不能马上回原地,这导致了自李福罢职到延熙初年邓芝上任间,江州都督是阙置的。  相似文献   

12.
关捷  关伟 《东方论坛》2007,(4):104-10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辽东半岛上进行多次陆战,其中析木城之战是清军保卫海城,日军进攻海城的关键一仗.清军在经过激战后撤走,日军取胜.此战日军以指挥统一,互相配合,武器精良等原因取胜.而清军虽来自各部,互不统属,没能协同作战,是败走主因,却不能因此简单地说清军"毫无战斗力","军纪荡然",也不应该称丰升阿、聂桂林"闻风即溃,骚扰不堪".对清军作战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五代是个多“盗贼”的时代。官府的压迫剥削、饥荒、军事活动、犯罪活动等,是引发“盗贼”的主要原因。“盗贼”虽有破坏社会秩序的一面,同时也有打击封建统治、保家卫国的一面。啸聚山林,借助宗教以发展力量并且向官军转化,是五代“盗贼”活动的显著特点。严刑峻法、残酷杀戮、以“盗”攻“盗”、利用地方力量防“盗”治“盗”及赦罪招抚,是五代时期封建统治者常用的治“盗贼”的对策,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15.
甘军是西北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势力曾盛极一时,历经回民起义、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庚子事变后,因排外而遭到列强的忌恨,在内外压力下被清廷裁撤,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西北辛亥革命之时,因时势所迫,清廷不得不再次借重其武装以镇压西北辛亥革命.这给当时的甘军余部提供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他们编组军队,率部攻陕、镇压宁夏起义,给当时的西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正是在西北辛亥革命中,他们完成了由旧到新的转型,成为以后控制西北政坛的一支军阀武装.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出兵朝鲜。我军武器装备落后 ,急需苏联援助 ,但苏联政府在援华抗美问题上顾虑重重 ,经历了答应出动空军支援到临阵变卦再到积极援助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唐五代,“屯田”和“营田”是封建土地制度中两项重要内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争议不决。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分阶段理清了两者的关系,认为在唐前期,“营田”泛指经营土地,“屯田”是一种特殊的官营土地制度。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另一种官田系统。文章还否定了唐后期屯田转化为营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为实现河南独立做了不懈的努力,如武装暴动,从外省组织军队入豫,争取清吏反正等。但从军队数量、训练程度、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能力等方面考量,独立力量均处于劣势,袁世凯掌权即是革命成功的简单认识、革命党人自身发展不足、起义诸军的内部矛盾及独特的地形因素,使得河南独立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大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突破了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识误区,强调各种所有制形式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十六大还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及新兴社会阶层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通过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护私人财产及一切合法收入,在政治经济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