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十余个疑难俗字。即“”“”“/樁”“”“”“”“”“”“”“”“”“”当分别为“背”“埕”“椿”“棟”“發”“荒”“窟”“瓦”“窑”“選”“種”“衆”的讹俗字,而非“貨”“罐”“樁”“揀”“叢”“疏”“掘”“”“瑤”“達”“耕”“裏”;“柚”“埬”分别为“抽”“棟”的换旁俗字,而非“柚”“堜”; “”为“拙”的讹字,又“拙”通“掘”;“”为“領”的讹俗字,又“領”通“嶺”,而非“镇”字;“”当为“魁”的讹俗字。  相似文献   

2.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石仓契约》中俗字释读疏漏进行了考释与补正。“//”均当为“背”的俗字,而非“堦”或“嘴”字;“”当为“此”的俗字,而非“尖”字;“”当为“短”的俗字,而非“缺”字;“”当为“尖”的俗字,而非“炎”字;“二小二勿”被误释为“二小二不小”,实为“二丝二忽”;“统纳”被误作“统纳”,实为“充纳”,“搭”被误作“榀搭”,实为“品搭”,其中“充”“品”分别受“纳”“搭”类化而作“统”“”。  相似文献   

4.
“诚”是张载“天人合一”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诚”乃“太虚”之“实”,“太虚”之“实”在于“气”。从天道而言,天之“诚”在于“太虚”,“太虚”因是“气之本体”而为实有,万物因“太虚”之“诚”而真实无妄,生生不息;“太虚”虽有“虚”的名义,“实”(“诚”)却是它的本性,张载以“太虚”之“实”对抗佛道之虚妄、空无。从人道而言,“太虚”是价值本原,人类应秉承“太虚”之“诚”性,在体认“性与天道合一”基础上实现“天地之性”;工夫之“诚”在于实行实践,张载主张在躬行礼教、践行仁孝之中体现“诚”的精神。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与儒家价值的正当性都在张载对“诚”的诠释中获得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不敢说”到“大胆说”的“文化翻身”的过程。而“新民歌”的生产方式、创作主体对“解放”的短视以及意识形态的伦理诉求,则是规限“工农”实现真正“文化翻身”的显性或隐蔽因素。  相似文献   

6.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现代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因素,日本人在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敬语和非敬语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丈夫与妻子之间,丈夫自称“我”时,用“”或“”,不用“”;妻子自称“我”时,用“”或“”,不用“”或“”。丈夫称妻子“你”的时候,用“”或“”,不用“”:反过来妻子称丈夫“你”时,只能用“”,不能用“”或“”。“”、“”是男性用语,“”、“”是对平辈或晚辈使用的人称代词,“”和“”是谦让语和女性用语,“”是敬语。  相似文献   

8.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9.
出土医书中的时间副词有“既”“已”“乃3”“尝”“刚”“将”“且”“欲”“行”“疾”“遽”“急”“立”“先”“后”“然后”“乃2”“初”“始”“纔”“豫”“蚤(早)”“久”“终身”“终古”“徐”“稍”“并”“时”“常”“恒”“即”“辙”“乃1”“有顷”“物(忽)”“暴”37个,单音词33个,复音词4个,以单音词为主,基本上承自先秦文献。出土医书的时间副词的使用具有新的特点:时间副词“既”有3例,“已”有60例,出土医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口语性极强,因此,时间副词“已”和“既”的更替至少到汉代口语中已经基本完成;时间副词“将”有16例,“将”除了用于诏书等特殊的文体中,还经常用在口语性较强的医籍文献中;从信息突显的角度看,出土医书中“毚”字句处于背景位置,而后续句处于前景位置,“毚”只表单纯短时义。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以为佛教的“出世”即意味着“出家”,这是始于原始佛教时代的一种误会,将“在家”与“出家”,“社会生活”与“山林古寺”对立起来。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即“出世”并非一种空间转移和身份转换的问题,却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等为对立的二元。大乘佛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妄执,以体用不二的逻辑,从根本上实现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自度”与“度他”等的不二一如。在大乘佛教,“出世”是“入世”的本性,“入世”是“出世”的相用;可以说,“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相似文献   

11.
近代汉语时期,义元“掀揭”从“发”“开”中独立出来。“开”在近代汉语时期仍有用于“掀揭”义的用例,且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保存。“发”则未见。在“掀揭”概念场中,概念场成员从“揭”一枝独秀,到“揭”“掀”“撩”三者并存。现代汉语方言中,“揭”“掀”“撩”在南北均有分布。“揭”“掀”有一些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从“举”义到“掀揭”义;从动作到状态;从“举”义到“翻动”义;从“掀揭”义到“揭露”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3.
新序試論     
談到汉代的散文,“新序”是值得介紹的一本散文集。“新序”汉刘向編著,从汉代到現在,大家都无异議,只有唐司馬貞“史記”“商君列傳”“索隐”說“新序是刘歆所撰”。“歆”应是“向”字之誤。虽則刘歆在成帝“河平中受詔与父向领校秘書”,“新序”的編著,刘歆也可能参与其事,但“汉書”“艺文志”、“刘向傳”,“隋書”“經籍志”,“旧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艺文志”等都說“新序”是刘向“所序”、所著或所撰;同时在“新序”“杂事”第四中也有“臣向愚以‘鴻范傳’推之”的話:知为刘向所編著无疑。  相似文献   

14.
根据“嘴巴含”的方式,可以将“衔”分为“衔1”“衔2”,分别表示“全含”“半含”。前者与“含”“噙”构成“噙含”概念场,后者与“叼”构成“叼衔”概念场。表“噙含”义的词较多地分布在医籍文献中。“衔1”主要分布在诗词中。“噙”的产生对“含”造成一定冲击,但“含”在书面语中仍比较活跃。“含”“衔”“噙”均有从“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藏在里面;容纳→带有”的词义演变。“含”“衔”又均有从“藏在里面;容纳→隐藏”、从口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表“叼衔”义,明代以前只有“衔2”。“叼”在明代始见,字形又作“雕”“刁”等。将历史文献与现代汉语方言分布相结合,推测“噙”发源于北方地区。“叼”很可能是“长江型”词,兴起于江淮流域而后往北向西扩散。  相似文献   

15.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雷锋现象”是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法治时代学习雷锋应该遵循从“身份归类”到“个性识别”,从“行为模仿”到“自主彰显”,从“形式主义”到“实质理性”,从“单一推崇”到“多元存在”,从“蜡烛精神”到“火把原则”,从“道德宣扬”到“制度规范”,从“自我满足”到“人生彰显”,从“暴力示范”到“宽容互助”。  相似文献   

17.
“到达”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至”来表达,现代汉语口语常用“到”来称说,“到”对“至”曾发生过历时替换。着眼于“至”和“到”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分先秦一西汉、东汉一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对二者的历时替换过程进行描述。先秦时期,“至”和“到”的用法差异明显。进入东汉时期,“至”和“到”的差异缩小。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二者的用法基本一致。唐代开始,“至”和“到”的发展进入相持阶段,大部分语料中“到”已占据优势。宋代“到”基本实现了对“至”的替换,成为“到达”语义场中的主导词。元明清以后,“至”的活动进一步受限制,“到达”这一概念多用“到”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宋代开封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亮点,人文荟萃,产生了一些成语。如“半部论语治天下”“大事不糊涂”“开卷有益”“拂须(溜须)”“玉粒桂薪”“孤注一掷”“一网打尽”“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出人头地”“一笔勾销”“人微言轻”“坚忍不拔”“异端邪说”“德高望重”“叫苦不迭”“绿肥红瘦”“不三不四”“直捣黄龙”等。这些成语有帝王将相特点、政治特点、都市市井特点,归结起来凝聚成一大特点,即宋代首都的汴京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石仓契约》(第三辑)中十余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校,指出“?”“垙”“”“厛”“樑”之“”“矮”之“”及“盘”之“”当分别为“坳”“缸”“背”“廳”“椽”“兒”及“磉”的俗字;“”则当为“衙?”的增旁字,而“衙?”即“衚衕(胡同)”;又“/”为“枙(軶)”的讹俗字,而“肥撘”实为“阔狭肥瘦品搭”。  相似文献   

20.
“学位”与“学力”迥然有异。“学位”是根据专门人才学业水平所给予的称号。“学力”是文化程度与学术造诣。按常规而言“,学位”高自然“学力”亦高,“学位”低“学力”不用说亦低。然而,纵观今昔,两者之间却不时出现反差:也有“学位”虽低甚至没有“学位”,但“学力”却超越高“学位”者;也有“学位”虽高,“学力”却低得出人意料者。昔日,鲁迅并没有“学位”,但凭其“学力”却当上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的讲师、教授。齐白石老人没有“学位”,连小学亦未毕业,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位”反被社会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