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代表着十几亿人的切身利益,是亿万个家庭的根本大法,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但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面对新情况新变化的考验,有些人对婚姻法的某些条文产生了曲解。因此,有必要重提维护婚姻法的尊严问题,以保障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制度。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颁布以来,在过去的二十年的贯 彻 实践中,婚姻法对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婚姻家庭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婚姻法的不完善之处已日益明显,值此对婚姻法进行修订之机,就婚姻 法第21条的有关规定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21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 和 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草案对此条文未作修改…  相似文献   

3.
1950年5月1日,随着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贯彻婚姻法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场运动,不仅荡涤了封建的婚姻思想和观念,基本上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同时,也树立了新的婚姻观念和道德风俗,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睦团结的新家庭,促进了社会新风尚,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为新社会秩序的建立带来了积极互动的社会效应,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葆先 《河北学刊》2014,(2):136-139
构建和谐家庭是婚姻法的终极目标,而婚姻法是实现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故充分发挥法律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调控作用须有"婚姻良法"。考察婚姻良法的伦理标准,至少应包括:科学反映婚姻家庭的客观规律;合理把握婚姻法的道德层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婚姻法>保护女性婚姻家庭权利的相关规定,探索"同一平等"与"差异平等"的法律价值区分,得出我国婚姻法应当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坚持差异平等的结论,并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虐待罪     
1 虐待罪是指长期以打骂、冻饿、侮辱等方法,有意识地对家庭成员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其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都要确立和维护一定的家庭制度,如封建社会是以父权、夫权、家长权为中心的专制形式的家庭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维护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所谓自由的家庭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则要确立和维护民主、平等、和睦、互有权利义务的家庭制度,这就使公民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成为公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依法予以保护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任何家庭中,各成员之间只有互相扶助的义务,没有互相虐待的权利。任何人凭借自己在经济、亲属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虐待其他家庭成员,都是违法行为,情节恶劣的可以构成犯罪。 (2)犯罪主体和受害对象必须是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他们生间必须有一定的扶养关系(包括自愿承担扶养义务的),否则就谈不上虐待罪。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扶养关系存在于父  相似文献   

7.
邢久强 《学术界》2001,(5):259-265
婚姻法 ,作为一部事关 12亿人口、3亿多家庭的重要法律 ,它的修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备受瞩目的婚姻法修正案 (草案 )已经全国人大公布 ,并征求全民意见 ,这表明该法案将经过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后才能最终通过。目前对婚姻法修改涉及的相关问题 ,婚姻法修正案中涉及的某些条款 ,学术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 )和立法界还存在相当的争议 ,现就一些焦点问题将各方面的观点做一综述 ,以供参考。婚外情 :法律惩罚还是道德约束  这次婚姻法修改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现象有着千丝万…  相似文献   

8.
探望权又称探视权,该项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这一制度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望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婚姻法进行了修改,吸收了英美法系的探望权制度,弥补了我国婚姻法中探望权制度的缺陷。确立探望权制度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但随着《婚姻法(修正案)》在实践中的应用,探望权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9.
赵述颖 《学术论坛》2012,35(7):193-196
社会变迁一般都会通过家庭及其伦理观念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概括而言,我国在婚姻家庭伦理研究方面,尤其在婚姻伦理、性伦理、生育伦理、代际伦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家庭的和谐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健康和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夫妻财产关系虽然是夫妻人身关系的派生物,但也是社会微观的最基层的财产关系和家庭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夫妻法定财产制度、夫妻约定财产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修订后的婚姻法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提出要加强立法保护及完善,以维护婚姻的巩固和家庭的和睦。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基本行为规范.1949年以来,农村的孝道观念在遭遇了错位、缺位之后,开始逐步回归到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本位.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践行对农村老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保障的孝道,对于增进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和谐,解决农村社会的老有所养问题,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和谐,也越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的婚姻法是继续反封建的婚姻法,继续贯彻男女平等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新婚姻法第11条规定了:“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这比起旧婚姻法来,在贯彻男女平等原则方面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这一条规定的精神是:在取得结婚登记证书之后,即成为合法婚姻。此后共同居于何处,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居于男方家中或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文化建设在1994年国际家庭年活动浪潮的推动下,已成为一项重点的社会工程。其开展成效如何,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功及整个社会的稳定。联合国大会主席英萨纳利在开展国际家庭年活动时说:“如果我们想建设一个美好的世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伟志  徐新 《社会科学》2000,(10):51-55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 ,家庭制度变迁的快慢基本上是与社会变迁的快慢相吻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经历了时急时缓的波浪式发展轨迹。 195 0年《婚姻法》的颁布促使大多数包办婚姻解体 ,提倡婚姻自主。但在随后的时间内 ,从整体上看 ,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行为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80年代以后 ,急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促使当代中国家庭无论是在实体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都处在巨大的变动之中。一、家庭结构由紧到松、由单一到多元从量上看 ,外显为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一是户均人口数下降。从 2 0世纪初到 40年代末 ,根据官方统计的家庭平均…  相似文献   

15.
郝春艳 《理论界》2005,(7):182-183
原有的婚姻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新的规定,较原来的规定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经济分配的公正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195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封建婚 姻制度和宗法思想在干部群众中的严重影响,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合法要求和行动遭到了来自社会多层面的压制 与打击,数万名妇女因婚姻家庭问题惨遭杀害或自杀。经过1953年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 被虐杀的现象基本杜绝。到1956年,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亦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买卖婚姻,近现代多数国家或地区亲属法也规定了婚约制度。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此没有规定,但民间订立婚约的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为指导人们订立符合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理念的婚约,规范人民法院审判婚约纠纷案件,我国婚姻法应明文规定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建设时期 ,伴随着我国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家庭财产关系主体的观念、客体的内涵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我国民法、继承法特别是修改后的婚姻法顺应了这一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家庭财产制特别是夫妻财产制上制定了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 ,为正确适用法律和合理解决家庭在财产上的纠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翟桂范 《中州学刊》2007,(1):113-1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婚姻法》不可逆转地潜变为以更广泛的近亲属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但我国现行《婚姻法》中尚欠缺有关亲属制度的通则性规定,对某些具体亲属制度的构建还是空白。为此,应从亲属制度的实质内容和体例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现行《婚姻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勤芳 《理论界》2006,(10):69-72
别居制度是国外亲属法或家庭法中的一项内容。它主要是指解除夫妻间的同居义务,但仍保持其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我国现行婚姻法中无此规定,但现实生活中已出现事实上的别居现象,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试离婚”等司法实践活动,由于我国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得分居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关的司法实践活动也无法可依。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婚姻法中增设别居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