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侗乡不仅有优美动听、沁人肺腑的侗族民歌,还有形式独特、幽默风趣的朗诵词。它与侗族民歌交相辉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侗族朗诵词首先要推古老的“款词”。它是伴随着侗乡特有的民众自治组织——“款”而产生的。在古代,侗族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由款首组织群众制定乡理乡规(口头传诵的,无文字记载),这便是最初的款词。最初的款词只是一种民间的法律条文,并不具有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为了宣传群众,让群众能记诵乡规民约,款首在制定款规款约和讲款(宣讲朗诵款词)时,尽量选用形象的语  相似文献   

2.
论侗族《约法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在真正的民间文学领域中不曾多见,越是古代越是这样。本文所论侗族《约法款》,便是一部富有艺术色彩的民间法典。一、《约法款》的产生款,是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自治和民间自卫的社会组织形式。款词,最初是一种与侗族古代社会款组织有关的民间念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侗族民间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3.
款 ,为侗语记汉字 ,侗语叫kuan ,按侗语的含义一是指交谈或座谈 ,二是指村寨自治订立的约法。在侗族社会中有许多关于款的传说 ,有许多款的遗迹 ,有的“款文化”则依然在当地社会中存在或发生作用 ,有的则已消失或淡化甚至边缘化。本文对侗族地区的款组织及其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侗族款词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乡规民约,是民间文艺和民间规约的复合体。它以“百科全书”的身份在广度上蕴涵了侗族的社会横向全景,并在深度上以“活化石”的姿态表征着侗族历史的纵向发生、承继与发扬。不仅如此,侗款呈现的文化底蕴、律法思想和表意机制,揭示了侗族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属性和共处原则,以此为基础生成的艺术精神和律法思想,及其两者悖论而统一的独特属性,又反过来支撑着民族的独特性与恒定性。因此,侗款在艺术与法律的领域,在处理人类自由与规约、情感与理性、人本与法本关系时凸显出和谐性、有效性与持续力,它以一种成功的文化精神模态昭示了人类社会、艺术创作发展的又一探索方向与行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侗款"是侗族古代社会的一种村寨之间自发联合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是侗族和谐生活的文明公约,是侗族地区自我约束的"法律"体系,是侗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侗款"在侗族和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十洞"款会文化历史变迁及其价值的分析,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6.
“补拉”是普遍存在于当今侗族社会的一种对内管理与对外交涉的组织。它在当今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款是存在于侗族阶级社会的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民间自治和民间自卫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侗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自行消亡。笔者认为:“补拉”是侗族父系社会的产物,届父系氏族社会残存下来的次生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后,几个“补拉”就联合组成了“款”,其功能为教育群众,团结群众,防御外敌,保卫自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款”又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补拉”。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8.
侗族社会地方性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中,都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广泛的合作,而有效的合作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贵州清水江下游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侗族社会地方性制度(主要表现为“侗款”习惯法)的保护下得以实现的。由于侗族地区的森林资源在侗族社会地方性制度的保护下获得了有效的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区土地改革(简称"土改")的一部分,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的土改承袭了老区土改的经验,但在工作中遭遇了地方民族社会文化的因应。要理解该地区的土改历程,既需要对侗族社会文化加以深入理解,也需要将其置入一个连续的长时期的历史脉络之中考察。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对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土改档案的收集和解读,分析了侗族的社会文化内涵、人群分类及其复杂的互动关系,梳理了黎平县侗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呈现出当地侗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实践,深化了对黔东南侗族地区特殊革命历史进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贵州侗族历史上长期过着“有款无官”的生活,其生态与环境秩序主要靠侗族环境习惯法调整与维系,侗族环境习惯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侗族优美和谐环境的保护都贡献卓然。从侗族环境习惯法的形成与演进之视角对其进行梳理研究,弥补此论研究的零散不足。  相似文献   

11.
侗款,在侗族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这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继承发扬其文明进步的因素,革除野蛮落后的因素,对侗族社会和两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侗款产生的历史渊源款这个词,在侗语里具有多层次的涵义。它既指侗族乡里社会的一种组织及组织类型和组织体系(如款有小款、中款、大款三种,小款合款组成中款,中款联款组成大款),也指这种组织所辖的地域(如十三坪款),它制定的主要的社会规范(款约),它的活动(如开  相似文献   

12.
论侗款源流     
侗款在侗族地区的存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日益丰富完善,不但包括款组织、联款制度,而且还包涵了讲款、开款、聚款活动,包括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法款和侗族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的款词。从侗款制的产生、发展、完善、衰落及至款词的繁  相似文献   

13.
贵州侗族地区的城镇各具姿态,特色鲜明。历代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的施治过程促动了侗族城镇的变迁,同时,这也是侗族人民建设家乡,使家乡改变面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款词是侗族文学史上一种古老且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创造生成的具体机制也有其特殊性。审美人类学以文化的整体观点、动态发展的研究理念对其进行多视角的观照 ,以发现款词文化的创美机制 ,进一步透析侗族款词的内在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后期的都保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建国 《南都学坛》2005,25(3):21-26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呈现出残缺不全、新旧交替的特征。乡、里在合并的同时已失缺原有的编户功能。熙宁变法之后,作为地方自治及保防组织的都保,日渐具备乡村区划的功能,县以下的行政事务主要通过都保来执行。但是,原来的乡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存在。乡和都保只存在地域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统属关系。乡和都保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乡主要是地理区划上的意义,用以来确定方位、籍贯等;而都保则是依人户而划分,以对其实施行政上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姜应芳(1833年—1862年)贵州天柱金溪人,出身于贫苦的侗族农民家庭,是清末杰出的侗族农民起义领袖。1855——1862年,他领导了贵州天柱地区的侗族农民反清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整套的纲领、口号和政策,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平等思想。 一、姜应芳平等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并都"、保伍法以及经界-推排-自实法相继实施,最初作为地方自治及保防组织的都保,兼具了人户控制和土地控制的双重功能,其乡村区划的意义日渐得以强化,县以下的行政事务主要通过都保来执行.但是,原来的乡一级区划和都保只存在地域上的包含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统属关系,这两种乡村区划体系长期并存,各自发挥着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民间规范指的是与国家规范相对应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规范、习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中存在的民间规范,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便于民间互助、监督、减少乡村社会控制的行政成本及乡村居民社会化等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侗族地区林权纠纷是指发生在侗族地区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林业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广泛性,情节复杂,法律后果严重等特点.侗族地区林权纠纷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林权改革导致的利益冲突,要解决这些纠纷和矛盾,除了要适用国家法之外,还必须利用侗族习惯法.侗族习惯法在解决林权纠纷中仍起到国家法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好这些习惯法,对促进侗族地区的林权改革与和谐稳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侗族是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生息于黔、桂、湘、鄂、毗连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对侗族发展影响很大。加强对侗族心理素质的研究,对侗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侗族历史悠久,属古骆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