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胡戏妻故事汉代就开始流传,经久不衰。至元代,杂剧作家石君宝根据前代故事创作《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近三十年中,对《秋胡戏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该剧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方面,观点老套多有雷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秋胡故事是中国古老的传说之一,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之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是他相见不相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这一戏妻的基本故事面貌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秋胡戏妻变为秋胡试妻,采用有意试妻结构的同时,也意味着误会消除之后夫妻和好的大团圆结局。而这一变化与中国古代女性在婚姻中受贞节观念束缚、自主地位下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元前期杂剧作家石君宝遗留的剧作虽少,对后世戏曲却颇有影响。人们论及石剧,往往只称赞他的《秋胡戏妻》,极少注意他的《曲江池》。其实,《曲江池》对后世戏曲的启迪作用尤为明显:明代出现了朱有燉的同名杂剧《曲江池》和徐霖(一说薛近衮)的传奇《熽襦记》。清代的《缀白裘》收入这一题材戏十一折。直到现代,京戏、川戏、郿鄠戏、越剧、粤剧、秦腔、昆曲、滇剧、梨园戏、河北梆子等多种地方戏都保留了这个传统剧目,至今上演不衰。 作为一个优秀爱情戏,《曲江池》所以能七百年长葆艺术青春,是与它塑造出一对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并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情侣形象分不开的。探讨这对情侣形象,对于认识《曲江池》的特色和价值,对于戏曲的推陈出新,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曲江池》的故事源于唐代民间讲说文艺《一枝花话》,唐人白行简据此写成小说《李娃传》,石君宝则据《李娃传》改编成杂剧。元代前期写此题材的杂剧还有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只存目。今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录写李、郑恋爱的元传奇佚曲九支,内容不大连贯。所以,石君宝的《曲江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写李,郑恋爱最早、最完整的戏曲作品。 《李娃传》中的长安名妓李娃性格比较复杂,她的复杂性格集中表现在两个情节上;她热恋着  相似文献   

4.
在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群中,少数民族作家石君宝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杂剧名作,尖锐地抨击金钱与权势所导致的人性丧失和道德败坏,代表挣扎在夫权制度底层的妇女大众喊出要求人格独立的心理呼声,并力图将带有谋求人格独立、倡导男女互敬互爱等鲜明指向性的民主意识引入家庭生活领域,呼吁重构通情达理的婚姻道德观,表现出在少数民族道德和市民意识影响下带有超前性的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今译丘良任汉末建安年代,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赶走了。她发誓不再嫁人。刘家逼她嫁,她就投水死了。仲卿知道了,也在庭前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同情他们,就写成了这首诗。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绵阳、梓新发现的东汉“秋胡戏妻”画像砖以及过去已知的新津、彭山有关画像石材料,结合《华阳国志.士女传赞》等文献记载,揭示出东汉时期以自杀方式表示妇女贞节为特点的“秋胡戏妻”材料在四川地区特别流行的历史背景,和西汉文翁在蜀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有关画像材料研究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到清代乾嘉石刻学研究的重大发展和今人有关研究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7.
畲民歌《李秋胡》第一次以民歌的方式,对秋胡戏妻本事进行了另种方式的解读。这一古老母题在传承创变过程中的演绎,反映了畲族人民对它的理解与接受,折射了畲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维娟 《南都学坛》2008,28(2):73-76
元代爱情题材杂剧中女主角的年龄集中在18~21岁之间,相对于古代女性15—20的适婚年龄来说,她们都可以被称为失婚女。杂剧作家关注的是大龄女子的婚姻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杂剧成为大量关注"失时女"的惟一一种艺术形式。父亲没有或者无法尽到使女儿及时出嫁的义务是使婚恋戏中的男女结合"发乎情,止于礼义"的一种叙事策略。因此,以前称为爱情剧的元代婚恋杂剧,实为婚姻及时戏。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们身上整体呈现出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勤劳、善良,聪明、美貌,敢于胜利等特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代整个社会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2.
一元代前期,东平是散曲盛行、杂剧艺术颇为发达繁盛的地区。东平籍的杂剧作家中,生活年代最早,作品数量最多,流传下来也较多的是高文秀。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可考,天一阁本《录鬼薄》仅云:“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小汉卿。”说他早卒,又号小汉卿,生年应当晚于关汉卿,卒年则早于关汉卿。《元史·选举志一》记:世祖  相似文献   

13.
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死刑台》(又译《断头台》)在前苏联《新世界》杂志1986年第六、八、九期上连载,如巨石投水,激起前苏联文学界的轩然大波.不同层次的读者见仁见智,对小说的主旨、圣经题材与神、悲剧式的主人公以及艺术构思和结构,众说纷纭.前苏联《文学问题》杂志编辑部特意邀请各方人士举办了关于《死刑台》的讨论会,并将专家学者们的不同意见综合归纳,刊登在《文学问题》1987年第三期上.《死刑台》造成的冲击波还超越了前苏联国界.前苏联国内还未出版《死刑台》单行本之时,美国书市上就出现了英文单行本.我国几家出版社也抢着出版了中译本.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不仅在前苏联,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死刑台》的问世,又给艾特玛托夫现象增添了新的魅力,再次引起读者们的思考和遐想.本文拟就《死刑台》的深层意蕴以及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母型定式及其创作走向抒发管见,以飨读者,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补充《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已载之31位进士出身者的生平事迹与家族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一蛇,本来是可怕的。人们看到了它翘首吐舌,都会寒毛倒竖。然而,戏曲舞台上的白蛇却截然不同。她美丽、善良、多情、勇敢。她既有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生的崇高理想,又有不惜为反抗压迫而死的战斗精神。她是一个十分可爱可亲、可歌可泣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悲剧,曾赢得千百万善良人一掬同情之泪。白蛇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南宋《西湖三塔记》。其后,明代冯梦龙写了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民间艺人又创造了许多白蛇故事的说唱本。梨园艺人根据民间对白蛇的理解,编成了梨园演出本《雷峰塔》。乾隆年间,方成培研究了各种有关白蛇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反映被典卖的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有三篇 ,《赌徒吉顺》中的吉顺妻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温柔善良 ,逆来顺受 ,而《生人妻》中生人妻性格坚强 ,具有反抗精神。三篇小说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人物 ,揭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夫权的罪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主题、人物、结构三方面探讨了易卜生《群鬼》和曹禺《雷雨》两剧的异同:(一)同是一出大家庭的悲剧,一是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婚姻、家庭和道德,抨击旧礼教,一是批判资产阶级化的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宣扬个性解放;(二)具有大致相似的人物关系,而一为五个出场人物,除女主人公外,其他形象都较模糊,一则八个人物全部登场,且各各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三)都运用“巧凑剧”的编剧技巧,但一突出“过去的戏”,一让“过去的戏”和“现在的戏”交错发展,而以后者为主,前者只是为后者的发生发展提供基础和背景。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中借鉴和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肯定了曹禺《雷雨》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问世的《宝剑记》相对当时文坛,特别是戏剧创作而言,是一部具有大胆艺术创新的报春之作.它是我国戏曲文学史上第一部取自《水浒》题材的作品;它通过对原有题材的加工、改造,赋予林冲形象以新的思想内涵,并以浓墨重彩塑造了其妻张贞娘深明大义、忍辱负重、忠孝两尽的全新形象;奠定了明清忠奸斗争剧的基本模式,揭开了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写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最终以出世思想胜利为结局,是元代知识分子入世思想幻灭、出世思想滋长的一种反映,这自然与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存状态不佳的严峻现实有很大的关系。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以神仙度化剧的模式,宣扬了消除俗念、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此剧又为后来的戏剧作家、小说作家所改编。  相似文献   

20.
女性形象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还是晚期的“翻案文章”──《蔡文姬》、《武则天》,女性形象都是第一主人公。相比而言,郭沫若抗战六大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地位不如前者突出,然而纵观这六部代表着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成熟和高峰期的史剧作品,特别是以战国时代为题材的四部战国史剧,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塑造非但毫不逊色,而且因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内涵闪耀出更为夺目的光彩。“古今相通”的主题取向主题是题材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