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洪武、永乐时期,在对外政策的制订以及如何执行方面,“形同”而“实异”。前者对外政策是采取闭关自守的严厉海禁;后者对外政策则是采取积极主动而宽弛“海禁”。两者相较,永乐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较之洪武时期实行的对外闭关自守政策更目光远大,合乎历史潮流。本文拟就此略述肤浅之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2.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政策。所谓闭关政策,就是采用各种措施限制中外通商,把对外贸易额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实行对外贸易国家管制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它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通商口岸。清初,由于东南沿海有郑成功领导下的抗清武装活动,清政府为了断绝他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历行“海禁”,有“片板不准下海”的命令。但这只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临时措施,与明王朝为抗倭而实行“海禁”相同,不能同经济上的闭关相提并论·清王朝平定台湾后,就取消海禁,允许中国商船出洋贸易,又指定广州、漳州…  相似文献   

3.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患”日益猖撅,究其原因,乃明政府实行极端的海禁政策所致,即“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元年,稍宽海禁,长期军事行动难以压制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证实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突发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明政府终止宋元以来鼓励航海贸易政策的原因,进而阐明在不同时期海禁政策体系的强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正> 元明清时期我国进入元明清时代,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阶段。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国家更加强化,经济上开始孕育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方面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更由于晚清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斗争愈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总的形势下,尽管明代中叶以后有“海禁”的实施,清代有“闭关自守”的政策,毕竟国内民族的融合,中西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此时期的中国地理学之作,不论数量上,抑或质量上,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特别是有清一代地理书实谓举不胜举,1924年梁启超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进入了它的后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鉴于此,明初太祖朱元璋就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并在经济上强制实行“海禁”、“山禁”、“矿禁”诸政策,其中尤以“海禁”政策,影响最大。无疑,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对我国明初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对我国封建制度的生存、也起了延缓的作用。从明初开始,明代人民的反“海禁”斗争,  相似文献   

7.
元末明初,舟山群岛是方国珍及其余部反元抗明的最主要根据地。朱元璋为防止他们与内陆的反明势力联合,以防止“倭寇”为名,在舟山实行迁卫、废县、徙民措施,接着在全国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舟山群岛的废县徙民不仅造成舟山的渔农业长期荒芜、交通停顿、文教中断,而且引发海上武装走私猖摄,并导致所谓嘉靖年间长达几十年的“倭患”和“平倭战争”,使舟山及东南沿海的经济遭到更大的摧残。  相似文献   

8.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这个伟大目标,中国政府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坚持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谈到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好象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传统。当论及实行海禁、闭关政策的原因时,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首要原因是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传统的重农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性转变张运城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格局转换的时期,面对90年代和20世纪的到来,大国纷纷调整其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美国政府在冷战结束之际,为重新描绘美国版的“世界新秩序”蓝图,为继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实行了对...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屡屡有私自造船通番販易的事件,虽愈禁而莫止。这种被明朝政府認为非法的或走私的对外貿易,却一天天地壯大起來。1567年,明朝被迫不得不开放海禁,讓这些非法的对外貿易,成为合法的对外貿易。可是,明朝仍然企圖保存通过“市舶”的“朝貢貿易”而繼續控制外國人來中國進行的出、入口貿易。当时的“朝貢貿易”,仍以广州为主要港口。至于中國商船的对外貿易港口,則限于福建海澄的月港。十七世紀二、三十年代,明朝又施行海禁,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一个逆转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明初的海禁政策。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作为当时国家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然而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并不能满足民间对贸易的需求,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私人贸易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是近代中国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一林则徐生活的时代,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还处于和世界隔绝的状态.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曾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长期以来,中国的大门是开着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很悠久.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海上贸易.清朝初年,曾实行海禁政策.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地和外国通商,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到1757年,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沿海加紧侵扰,乾隆皇帝出于抵制殖民主义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清代厉行海禁政策,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道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措施,这个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究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倭寇侵扰始终是明代的一个严重问题。明世宗嘉靖时期(公元1522年——1566年)一直被我国史学界公认为倭寇猖獗、为患酷烈的时期。近年来,有些同志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嘉靖时期的“倭寇”,其基本成员乃至首领都是中国人,真倭即日本人极少,又不占主导地位。他们提出:嘉靖“倭患”的根本原因,是明朝封建政权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压制新发展起来的私人海上贸易,迫害海商。由此推论出:嘉靖“倭患”是由海商领导的反海禁斗争。这一斗争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笔者不能赞同,现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明初自实行"海禁"政策后,海上走私活动一直零星存在,但到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则开始活跃.与以前主要为沿海卫所军卒不同,这时期形成了由普通商民、海防军官、沿海豪势、册封使节、权贵人物等多种势力参预走私贸易的复杂局面.虽然明政府通过增补新的条例打击走私,普通商民的走私活动被有所扼制,但闽粤沿海豪势和权贵势力的走私活动却在抬头,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与权贵利用出使占城机会前往满剌加贸易不同,闽粤走私商人则多与来广东朝贡的番商交易,由此形成内商走私贸易与外商朝贡贸易相互依存的局面.而成弘时期闽粤商民的走私贸易,也重塑了中国在东亚海洋贸易体系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利用外国资金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利用外资如何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闭关自守”情况下的经济增长我国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其充足条件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①。在“闭关自守”情况下,这两个条件均靠国内自己的力量来达到。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用重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旧中国的大门,使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逐步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海禁既开”后,清朝封建统治者由最初的妄自尊大、抱残守阙,转而变为丧权辱国、引盗入  相似文献   

19.
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与防御倭寇、海盗侵扰密不可分。明初洪武时期,山东是遭受倭寇侵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明太祖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山东海防:一是与日本进行外交交涉,但以失败告终;二是厉行“海禁”政策,虽对防御倭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影响更是深远;三是加强海防建设,包括建设水军、设置沿海卫所、建立海防工事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明太祖励精图治,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部署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水陆配合的海防体系。但是,透析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明初洪武时期的海防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已呈现出日趋消极保守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在明朝建立前,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大多采取开放、鼓励政策,中日关系的发展较为顺利。但明朝建立后,朝贡贸易和倭寇问题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倭寇问题更成为中日关系的核心。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倭寇的不断侵扰成为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