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的思考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论证的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中,"社会力量"重新吸纳异己的"政治力量",建构一种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组织",由此超越了私有制造成的利己主义精神,实现了感性个体摆脱死亡必然性存在的样式,从而为市民社会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提供可能。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渡,实质就是马克思超越自由民主制的解放限度走向人类解放、超越政治自由走向真正的人类自由道路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3.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路径主要有三条: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科学哲学;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东方文化主义"则构成了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背景。中国现代保守主义思潮又包括两个流派:其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学;"其二则是政治保守主义的"三民主义哲学"及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5.
陆红霞 《社科纵横》2005,20(3):110-111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试从人本主义、至善理论、教育思想和死亡哲学等方面来剖析其思想,比较其异同。这对于了解中西方人的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玉 《浙江学刊》2007,(6):140-143
公民身份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历史上共和主义传统与自由派传统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凸显出了不同的公民观,贡斯当与伯林分别对此进行了"古代人的政治自由"与"现代人的个人自由"以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二分,这样公民身份问题也就在这种二分法的基本框架中得以展开。社群主义的崛起虽然实现了政治哲学中心向共同体和成员资格的转变,但同时也强化了公民身份的二元对峙。而晚近以来的"公民资格"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集体主义之间对立的一种超越,它把自由主义对正义的要求和共同体成员资格的要求整合到一起,也是对两种公民观的一种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对于人性的分析多限于抽象的善恶解析 ,其中闪耀着知识理性的光辉 ,亦包含不少非科学非理性的思想谬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非人道非理性的糟粕。  相似文献   

8.
反思与批判科学理性,是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夹缝中的当代俄罗斯哲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哲学"批判"所取的价值理念是人本主义,它揭示了科学理性对人的负面影响,质疑科学理性的认识与世界观功能;"批判"所用的理论工具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它揭示了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强调以具有传统性、浪漫性、人文性、宗教性的俄罗斯传统文化,重建后现代社会人类文化;"批判"所指的未来社会是后现代化,它强调以自主、个性、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超越现代化社会,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代俄罗斯哲学的科学理性批判,既有合理性又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是以物的逻辑理解人,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整个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扬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把人理解为现实具体的人、历史生成的人,因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传统哲学上的历史观,也不是离开历史谈抽象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而是将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历史的、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回答人的活动的客观性问题,从而也实现了哲学的真正变革。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中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元素,如道德本位、人道能群、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天人合一等,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把握冯友兰融会中西的哲学特色,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粹的再认识.冯友兰的哲学人学观念可以归结为理性人类学.冯友兰的理性人类学是道德人类学和理智人类学的结合.冯友兰把觉解作为人之为人的显要特征是合理的.可以说,冯友兰的觉解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冯友兰的道德境界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肯定了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价值,这是对儒家传统思想或价值理念的提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具有群体至上的理论倾向,它虽然对追求私利有所肯定,但重点强调的是追求公利,即"义".一个完全的形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遵循了这一思路,人生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阐扬.  相似文献   

11.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12.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程金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精神现象。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的兴起和嬗变,无不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转向作为直接动因。中国传统文学渗透着东方哲学精神,这是...  相似文献   

15.
启蒙时期的政治理性开启了近代政治理性主义的先河,其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等概念和价值尺度不仅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从政治哲学的高度看亦有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亚洲价值或东方价值是近年来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一个热门话题。究竟有否大一统的静止的亚洲价值,抑或这仅仅从修辞学角度说才有意义?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不同于东西方流行观点的独特看法。在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否定有所谓“亚洲价值”后,作者还具体分析了日本和中国的有关价值思想,认为西方可从东方哲学中学到许多经济伦理学教益。本文对我们了解东西方价值研究的新动向,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Ontology与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西方。ntology哲学的性质。文章从哲学形态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结合这一视角出发,试图说明ontology是西方特有的一种哲学形态,其中包含的特殊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没有的。在结合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本文着重指出,ontology中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哲学家改造过了的语言。本文不仅试图揭示这一改造过程,还论述了印欧语系的语言本身的性质为实现这一改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也可能是思想的藩篱。只有冲破了语言的藩篱,思想才会重新回到现实。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不体现在无神论、鸦片性、消亡论等理论观点或指导实践的原则、方法、方针、策略上,而体现在它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为主旨的现代文化精神对以"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为基本内容,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批判和超越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没有过时,它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对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现实仍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考察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启示。过程哲学是超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的新尝试 ,从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