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与现实创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而人们又总是通过常识、科学、宗教、哲学等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参与并改变上述历史进程,因而考察这些方式作用机制之异同,进而沉淀出能够引领社会良性前行的方式自觉,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常识以"共同经验"作为"中介",容易导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宗教以"启示"的方式预设一个超验的神的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也仅仅停留在"鸦片"的功用层面来化解和消弭现实中的各种矛盾;科学提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感官幸福的前提,也彰显了人类理性,但其研究对象局限于经验—现象世界及其中的必然规律,并不能直接解决信仰、道德等人类价值世界中的问题;哲学通过理性考量来化解宗教、常识遭遇到的困境以及科学不能达及的领域,试图为人类的道德领域寻找根据,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宗教哲学思想发展、演化过程的全面追溯 ,指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 ,从而将近代以来一直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之中的知识与宗教、科学与神学统一起来。在宗教哲学中 ,黑格尔一方面把神秘主义理性化 ,对基督教的天启真理进行了合理化的重新诠释 ;另一方面则把理性神秘化 ,将精神变成了自在自为地创生万物的绝对精神或上帝  相似文献   

3.
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教育与宗教合二为一、宗教主宰支配教育、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样一个个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和认识自然,形成一种崇拜超自然的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有限,教育还无法从社会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有专职人员、专门组织机构的社会事业。原始社会就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委托给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人们。这些人多为巫师。巫师是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狄德罗曾说过:“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并断言:“一切宗教都三倍地被证明是假的”。狄德罗坚信科学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日趋深入,理性终将战胜迷信,科学定能消灭宗教。然而今天200多年过去了,科学进步了,社会昌明了,但是宗教却依然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不得不问究竟是什么使宗教得以经久不衰?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社会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变迁;宗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寻求精神需要时的一种选择,它以自己的信仰对社会道德有所担当和作为,它以自己的信仰体系去解释和说明科学尚未认识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宗教现象,正确引导和利用宗教这一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6.
<正> 一、从世界观看宗教的本质宗教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主张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创造宇宙的一切的创世说,就此而言,它与哲学唯心主义是一致的。但是,两者又存在差别性。宗教是采取感性的、通俗的、神圣化的形式来反映和描绘世界;而哲学唯心主义则是采用理性的、逻辑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因此,可以说哲学唯心主义是精致的、理性化的宗教,而宗教则是粗俗的、神圣化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是一位自觉的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但他的社会观基本上是唯心的。他认为,在人类的社会历史领域里,是建立不起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因为科学只研究存在,而不涉及价值和目标;至于理想社会的目标,则古代圣贤已经提出来了,科学只提供实现这种目标的工具和方法。他认为,“对于经验世界中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就是他的“上帝”。他把献身于这样的“上帝”的信念,称之为“宇宙宗教”,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称  相似文献   

8.
<正>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主张理性的哲学和主张信仰的宗教既相互反对又相互结合。更为奇特的是,哲学和宗教的这种既反对又结合的关系的中介,恰恰是“神”(或“上帝”)。对神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二者的互不相容,对神的共同认识则导致了二者的目标趋同。最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争斗,哲学神与宗教神各自吸收了对方的合理之处,二者终于相安无事,共同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行为。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 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来回答问题的 空间。本文作者主张发扬中国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传统,建立一种以崇敬“万物一体”为目标的无神论 宗教,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则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革命。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  相似文献   

11.
科学认识作为一个结果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在与哲学、日常经验、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的区别中获得自己的规定的.(一)科学认识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1、科学与宗教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一定的崇拜仪式为标志的信仰,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崇拜来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是人类消极、软弱的表现,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只要求信仰,不许疑思追问.科学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理解和控制世界的能力,它的结论必须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2、科学与艺术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象来反映人所生活的世界,借助美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思想感情.科学影响的是人类的理智和逻辑.艺术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科学则是为了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新教伦理发挥着道德规范的职能,即为资本的生产经营者的意见、志趣、情绪,甚至心理状态编制道德程序,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孕育与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支撑和依托.韦伯看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倾向,认为抛弃超验性假设,将生产同宗教价值相剥离,是资本主义合理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分离过程中却产生了科学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完全拒绝,从而使资本主义活动丧失了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和市场理性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构制充满人文道德关怀的综合理性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负起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它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人类社会的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其内容。作者认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研究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巨大影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应当维护马克思关于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中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新的社会在必须经历的一些过渡阶段中,如果不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的发展,不能享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其中首先包括现代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就不能走向成熟;应当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经验,在建设的领域内,摆脱妨碍人们实事求是的种种思想桎梏,开创新局面。文章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在中国条件下的巨大发展。我们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弄清至今尚未弄清的许多具体规律,正确认识世界,懂得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系列问题上是不可调和的。从出发点看,科学立足于客观事实,宗教则从虚幻的观念出发。从方法上看,科学从事实出发来探索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宗教则把虔诚的祈祷看成是感动神灵以获得知  相似文献   

15.
萨特对传统发展方式作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在看到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方式有反生态性之后,萨特从自我意识和阶级利益差别方面分析了传统发展方式反生态性根源。萨特感性地认识生态问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生态意识。从工业化社会阶级利益差别导致人们认识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来反思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反生态性,符合资本主义的初期情况,但结合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公众广泛参与生态保护运动情况看,萨特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反生态性的反思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宗教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漫长旅程。自从世畀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宗教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继续存在。至此,宗教经历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宗教自身因而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原始社会中产生的原始宗教,是一种自发的、开始时并无人为欺骗成份在其中的宗教。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剥削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私有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存在着宗教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巨大社会根基,而剥削阶级也需要利用宗教以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原始宗教发展成人为宗教,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日臻完善,现今世畀上流行的三大宗教便是在奴隶社会里产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的一切剥削制度根本不同,它消灭了地主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这就使宗教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根源,而且,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反对有神论的,因此,它不需要宗教来为其唱赞歌。这样,宗教就从两方面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再度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动"这两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的破题则指向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工业社会所实现的是理性的片面发展,因为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发展而把实践理性排斥到了边缘,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在社会建构和社会治理建构中缺失的问题。我们经常提到的工业社会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中几乎处处都存在着反伦理的问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伦理的行为,而且在学术研究中,甚至发明了诸如"社会资本"这样的反伦理概念。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到了社会生活中道德作用潜滋暗长的状况,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哲学家对道德需求、道德功能及其实际表现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我们认为,关于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需要在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将不再仅仅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而是会自觉地建构道德生活形态。因而,理性与道德融合的境界也就到来的,以往关于理性与道德关系的所有讨论也都将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9,(7)
康德的道德宗教建立在对传统宗教分析的批判上,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本体论、宇宙论尤其是自然神论的批判,将神性的宗教和人性的道德联结在一起。宗教与道德的统一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中,而是在人们认知理性的逻辑中。通过对人的日常"经验"和人的"先验"的认知逻辑的分析,康德把宗教神学中"上帝"的功能悬置了起来,以"灵魂"为中介统一了此岸世界的道德实践与彼岸世界的幸福。康德既证明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上帝"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其目的就在于让具有纯粹理性功能的宗教道德指引人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和精神条件;合作经济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等,标志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内部生成与扩张.理性地审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和阶级矛盾、求得自身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继不同程度地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一些“自我调节”,确实给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带来某些新的转机。于是乎,一些人因此就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科技领先、政局稳定,硬是比社会主义强;一些缺乏辩证头脑的人,也好象从中发现了“新大陆架”,以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来避免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上述认识和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