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预见就业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预见就业的不确定性认知形式,并考察大学生群体在预见就业这个特定问题上的认知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水平可以从重要性、可能性、严重性、时效性、不可控性5个形式来衡量;在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中,由“重要性”至“不可控性”的水平共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水平在不同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师范类女大学生群体为考察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编制师范类女大学生身体自我认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N=369)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457)结果表明,师范类女大学生身体自我认识由体重关注、外表修饰、气质关注、身体素质、健康关注等5因子构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苏锡常五所高校1145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地区因素、工资因素、职业发展因素、所有制因素、职业认知因素.大学生的就业知识和接受就业指导的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因就业而出现了心理问题.苏南地区大学生既有创业热情又不乏理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访谈30名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编制出37个条目的大学生就业倦怠初始量表,选取138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试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了34个题目,包含“就业认知”“就业恐惧感”“被动就业行为”“佛系心理”和“获得就业支持”五个维度。正式测试样本包含637名大学生,对其测量结果表明量表信度高于0.7,且量表结构效度良好。以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为关联效标,支持了量表的外部效度。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是测量大学生就业倦怠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抽样调查,在运用相关分析、无序多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发现专业认知对大学生个人就业倾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专业认知度高的大学生面对一般就业选择时如读研、进企业、考公务员等较为倾向于考研深造;专业认知度高的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考虑专业因素较多;专业认知度越高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越为乐观;大学生考公务员的热情与其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喜好无关,与其努力学习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就业观是女大学生对就业认知、就业态度、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影响女大学生确立正确就业观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必须从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择业问题,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程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以下问题:自我认识不清晰,就业观念略显偏颇,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不足,学科理解力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提高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客观与外在视角不同,文章基于大学生自身视角来再现这一问题的本质及出路。天津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就业整体形势困难;与整体形势相比,对自己的就业较为乐观;就业难表现为就业途径缺乏、就业结果不理想、存在着就业不公平和就业欺诈。在影响因素上,大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学者的客观分析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认同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因素对就业难的影响,但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和政府因素没有显著的影响。为此,从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社会支持问卷、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就业认知问卷对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在积极评价、中性评价和特质焦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就业认知评价和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中性评价、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支持和就业认知评价都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就业认知对焦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这一现象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入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科学定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准确评估其影响因素,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情况;客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就业目标达成情况。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由此可以从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积极拓展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扎实做好大学生生涯教育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着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逻辑回归模型,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在校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个人背景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来源地和缴纳学费的困难程度等;二是学生受教育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类型、学科背景、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英语的流利程度等.认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毕业生群体,而应多关注于整个大学生的就业倾向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运用法律特质词分类法考查了大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法律概念的认知分为5个因素:(1)涉法人员(含行为),法律条规,司法机关;(2)犯罪与惩罚;(3)法律功能和法律主旨;(4)执法要求;(5)宏观范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法律概念的认知包含不同的结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职业自我”在女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目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还在于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缺乏对“职业自我”的认知。女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科学的职业自我认知是其成功就业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气质和职业价值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女大学生应该充分运用“职业自我”做出正确地就业选择。  相似文献   

15.
非认知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品质起着内化、养成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其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说,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需求不足;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对社会适应性来看,是就业信心和职业规划模糊,缺乏职业方向和就业能动性。从非认知能力入手,挖掘大学生就业潜能,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增强大学生就业主动性,合理规划大学生学业生涯,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刘晨 《人力资源管理》2013,(12):355-358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面对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让本已复杂的就业局面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后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情况的调查,从而发现这个群体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变化,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以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在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高校、大学生个体和政府层面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采用了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影响因素问卷对442名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杀观念的检出率高达21.27%,其中存在轻度自杀观念者13.35%、中度自杀观念者4.75%、严重自杀观念者3.17%;男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多于女大学生;二、四年级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多于一、三年级大学生;抑郁情绪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观念形成的决定因素,抑郁情绪越严重者,自杀观念越强烈;就业压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恋爱、家境等因素对大学生自杀观念的形成也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大学生是自杀观念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因素是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9.
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自我意识心理学角度,调查研究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预防运动损伤的自我意识,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的现状,影响形成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自我意识认识不到位;体验情感复杂;自我控制措施少;形成预防运动损伤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间接接受别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民族的未来.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社会不良风气,应试教育,父母溺爱以及就业制度等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