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2011年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编写的方法创新都市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形式,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中国都市化进程给予充分关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智力支持,是当代中国学术从书斋向社会转型的重要课题。都市化进程研究,是对正在发生的都市化现实给予关注和把握,都市发展的动态性与事件的现场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国家,城市文明较之西方,发展缓慢得多,其程度也很不充分,因此都市文学发展缓慢,其成就远远无法与反映农村生活的乡土文学相比。但是中国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工业化、文明化、都市化,现代都市文学毕竟逐步兴盛起来,它已拥有自己的作家群,有了自己的表现领域,赋予了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了新文学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在当今我国开放事业蓬勃发展,都市文学日益繁荣并急需充分发展之际,如何吸取中国已有都市文学发展的经验,获取都市文学的新观念,使都市文学能适应当今都市和都市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是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漆咏德在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撰写成的《现代都市小说纵横》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上述要求,也是中国都市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Wirth-Redfield 模型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视作一种乡土—都市连续统的特殊地域社会类型,从公共空间和社区意识两个维度考察该地域社会类型都市性嵌入与乡土性嬗变的实践逻辑。 首先,公共空间结构转型,一方面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使得社会交往趋于公共化且打破了基于地缘关系的社会互动模式,实现基于村庄认同社会互动到基于社区认同社会互动的转型;另一方面社会认同转型在改变乡土世界运作规则的同时也使得后乡土中国的农民公私观念发生微妙变化。 其次,社区意识悄然崛起,一方面社区环境商品化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同时,房屋产权明晰化使得业主身份建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基层组织与村组织有机融合引导村干部逐步向社区干部过渡,干部管理社区化既是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主要议题也是重构社区组织认同结构的必要路径。 最后,Wirth-Redfield 模型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聚居模式和社会样态的显性变化,更是一场隐形的文化转型,其核心是要告别乡土社会实现一种新型的城乡文明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揭示现代市民价值驭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8.
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延伸加速了新文化的传播以及旧文化的革新,促进了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由封闭向着开放、由舒缓向着快速转变,消费观念由本土化向着西方化转变,生计方式由一元向着多元转变,社会关系由简单向着复杂、由等级观念向着平等观念转变,社会习俗由旧习向着文明转变等等.铁路虽然没有很快将中国带入文明发达的社会,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气象,并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社会文化的转型,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韩晗 《东方论坛》2014,(6):65-70
都市文明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都属于"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新产物。在科学思潮的主导下,都市文明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使日常生活呈现出审美化的特质。这导致了都市文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中获得发展与完善,使得两者共同丰富了科学思潮的人文内涵,并促进科学思潮得以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来影响社会的大多数。因此,科学思潮既积极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性进程,同时也为这一进程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科学思潮角度切入,可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与都市文明两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最深刻的"中国经验"。同时,在以全球都市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与生态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大都市的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市文化研究如何在内部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在外部实现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为应对各种新生的和突发问题贡献创新型理论思考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自身实现学术转型、催生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本组笔谈由黄昌勇、唐亚林、曾军、许建平、严明、仲富兰、刘士林等就中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生活的非正规性及其治理、世博创意与全球城市文化若干新动向、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非遗传播与创意产业、文化城市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等前沿与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社会急剧变迁,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不断的转变过程之中,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使得公共文明的范围、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社会积极变迁视阈下,公共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明中汲取道德精华,更要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当下社会公共文明屡屡缺失,其根源就在于社会评价机制的弱化和国民素质的不高.只有当人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相一致时,这样的社会才达到真正现代化的公共文明.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者段培君教授提出从传统战略到大战略存在着五个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战略的文明转型。文章认为战略的文明转型是一个社会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过程,但科学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为战略的文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以及动力支持。同时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促使了战略的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作为文化的人格化代表和文化的创造、传播者的晚清知识分子,在晚清的文化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的文化份值观念、文化心态和文化角色地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由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在走向都市化过程中。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断消解了古典诗意的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话语系统和诗意结构。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诗人面对都市所进行的新诗现代化探索,以及对于都市文化的复杂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最核心要义是文化的转型,即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西方工业文明价值为支撑的现代文化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遭遇巨大挑战。任何文化的转型都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语境,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的话语立场。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破除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和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才能在文化转型中坚持中国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