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欧阳山是受鲁迅影响甚大、关系很深的著名作家。本文论述了欧阳山在中学、中山大学、“南中国文学会”、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期间,对鲁迅从向往到密切交往的过程,以及欧阳山在这过程中的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和鲁迅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的原因,流行说法是:广州“四·一五”大屠杀之际,中山大学许多学生被捕,鲁迅当天参加中大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几乎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传》都如此叙述。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准确?陈漱渝同志的《鲁迅为什么辞去在中山大学的职务?》一文  相似文献   

3.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民族性格的认识与解剖上,鲁迅的这一思想显示了惊人的准确性、深刻性,它无疑是鲁迅对20世纪中国最为宝贵和杰出的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叶是尼采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鲁迅、梁启超、王国维是当时介绍尼采思想的主要人物,他们了解尼采的渠道主要来自日本。如同日本当时对尼采有不同的理解一样,鲁、梁、王对尼采的态度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鲁迅在接受尼采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精神的”特征。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在把鲁迅与他人比较中能够看到其独特性外还在于:鲁迅特别重视尼采思想中主观的、精神的内容;在鲁迅那里,“精神”和“个人”一样构成了“物质”、“多数”的对立物;鲁迅的“个人”和“精神”是表与里的关系;鲁迅期待精神界之战士出现,用“精神”破“和平”、“萧条”,建立“人道”、“人国”。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七年三月一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在会上作了演说。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上写着:“午中山大学行开学典礼,演说十分钟,下午照相。”同年三月出版的《国立中山大学开学纪念册》,也刊有鲁迅这次演说的记录稿,题为《本校教务主任周树人(鲁迅)演讲辞》。同年七月,钟敬文所编《鲁迅在广东》一书出版,收进了鲁迅这一演说词,题目换成了《读书与革命》,并加副题“中山大学开学演说词”,注明为  相似文献   

7.
鲁迅自1927年南下广州之后,对广东新文学运动反复进行“五四”思想启蒙工作,是广东新文学运动的播火者和拓荒者。30年代以后,广东文学的繁荣与鲁迅精神的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其影响巨大是同那时广东的历史条件、文学要求和鲁迅本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以四篇文言论文为主要成果,国民、精神和文艺三个方面叠合成为他的问题指向。以精神启蒙为理想目标,从科学进化论到文明形态论,最后落实在文艺的使命,这是他的思想探索过程和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由此显现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的大致的体系。青年鲁迅的思想探索对百年后的中国思想界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历来为人们所忽视。本文力图整体地探讨鲁迅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内在根源,研究佛教文化中从重视精神主体作用到人生皆苦的理论,对于鲁迅思想演变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以及对于鲁迅人格修炼的影响效应。本文认为,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鲁迅强化了对人的精神主体作用的重视和对人生苦难具有深刻的体验,同时,也构成了他的精神、意识结构的复杂性。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将佛教文化汇人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中,予以扬弃,开拓新意,从而显示出同时代人无法比拟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有鲁迅的影子,这影子就是鲁迅的文学传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人格,鲁迅的精神。鲁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也都关心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鲁迅是面向世界的,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奉行拿来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是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闪闪发光。面对鲁迅,新时期文学缺少的是自觉的启蒙精神、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现实的批判精神。新时期文学应该把鲁迅的这三种精神作为自己的导向、标尺和座右铭,不断实现自我新发展和新超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36年鲁迅逝世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中国政治的立场出发,在许多公开场合或者著述里反复强调鲁迅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向鲁迅学习,一股研究鲁迅思想的热潮在延安学界蓬勃兴起。何干之在深入阅读鲁迅原著的基础上,于1946年撰成《鲁迅思想研究》一书,深入解读了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作用,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指导而对鲁迅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美术思想是其整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它的核心是肯定美术的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 ,治美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其形成的根源。它的两条基本精神是 :提倡大众美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美术思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依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思想之精神关联非常密切 ,鲁迅早期对易卜生之接受对其思想发生的意义也不可小视。本文力图重塑鲁迅独特的易卜生观 ,认为鲁迅是踏着克尔凯郭尔的精神林荫道步入易卜生的心灵广场的。因此 ,鲁迅放大了易卜生强调独异个人与庸愚社会抗争的侧面 ,即鲁迅更多地是从个体生存论哲学的角度来接受易卜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 ,就是在 2 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 ,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 ,获得精神的解放 ,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正为中国好的人们应该真心倾听鲁迅这只民族“恶鸟”发出的真声音。  相似文献   

17.
彭柏山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参加左联,走近鲁迅,走近文学。鲁迅博大、坚强的人格力量,鲁迅对盟友不苟且、对敌人不妥协、为真理韧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是彭柏山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鲁迅敢于面对现实、重视民族灵魂重铸的深度艺术追求是彭柏山执着坚持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态势以及对于鲁迅思想意义的质疑,强化鲁迅思想和鲁迅研究的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只有完成这种双向的大众化,才能实现"普及鲁迅"的目的。鲁迅同时具有"爱民众"的道德立场与"反民众"的思想立场,对民众从关爱到批判的复杂过程,体现出他对中国民众生存变革和精神变革两步走的思考。鲁迅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也在于对大众凡俗人生的哲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9.
鉴于学界对于鲁迅杂文与报刊的关系大多从外部着手,或注重鲁迅杂文从报刊取材,或注重报刊对鲁迅杂文风格的影响,而对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缺乏研究的状况,该文将鲁迅杂文中的报刊符号按"目的"归类,分为思想文化性、商业性和政治性报刊符号,并且探讨鲁迅如何在杂文中把报刊(符号)内化为目的、精神与形式,批判文人的堕落,反抗权力,进行思想文化启蒙。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