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的索质为保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根本,呈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典型经验.针对赫哲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经济结构趋同、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乏力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赫哲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2007年以来,益阳市民宗局高举团结进步的旗帜,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初各区县(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各乡镇选定1至2个村级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有一定后劲、村级班子团结务实、村民勤劳、村风淳朴的村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按照这个标准,益阳民族地区一乡四村很难达到,根据实际情况,益阳市民宗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地方推荐民族地区条件相对较好,又基本上符合要求的两个民族村进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协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农村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可见,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任务和强化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受惠于党和国家"民心工程"——农村公路建设的怀化市,自2004年实施"通达"工程、2006年实施"通畅"工程以来,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经济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然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千帆竞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占全省国土面积28%的民族地区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张楠 《中国民族》2007,(3):62-63
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标志着新农村建设正式起步。这个一号文件是近几年来第三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对“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8.
资金是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发展相对较慢,加之金融业落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融资障碍.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融资对策,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多有浓郁的宗教信仰氛围与悠久的信仰历史,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的宗教信仰,要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到宗教信仰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助推助用,要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调动信教群众的力量,推动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宗教信仰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因为它影响到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挤占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空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多有浓郁的宗教信仰氛围与悠久的信仰历史,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对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的宗教信仰,要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到宗教信仰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助推助用,要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调动信教群众的力量,推动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宗教信仰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因为它影响到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挤占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空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中西部农村地区,那里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系到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
王冬丽 《民族论坛》2011,(7X):89-92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宗教信仰问题。这主要基于民族地区多有浓郁的宗教信仰氛围与悠久的信仰历史,而现阶段民族地区农村的宗教活动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吸收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调动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农牧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甘肃是欠发达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从甘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省民族地方农牧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返哺能力差,因此,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甘肃民族地区即存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又存在牧业,牧民、牧区“三牧”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比其它地区更艰巨,更复杂、更繁重,重点和难点都比其它地区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为甘肃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是制定新农村发展战略,指导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上的独特性,四川省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其新农村建设应该具有符合该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你走近大寨时,会有一群姑娘将你拦在寨前,递上一杯杯热情的“拦门酒”;喝过“拦门酒”,就会有年轻小伙吹奏着欢快的芦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们一边喝着香喷喷的油茶,一边欣赏着姑娘小伙子们表演的歌舞,身后是距今1600多年的东晋占杉群随风轻摆……这就是“醉寨”——城步苗族自冶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相似文献   

16.
刘松枝 《民族论坛》2009,(10):62-62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制高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是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任务,年初又出台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至此,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从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下发,我们可以明显体察到党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中央对当前农民问题的关注,这些文件的下发充分显示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临夏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全州农业人口171.4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6%,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州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面临的机遇,就如何进行临夏州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前景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是事关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只有民族地区建成了和谐社会,全国的和谐社会才有基础和保证。发展民族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国将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拟从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入手,对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端正和明确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建设、发展思路。多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思路完全以单纯的GDP为指挥棒。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这种机制和思路促进了少数…  相似文献   

20.
辛建平 《民族论坛》2007,(2):I0005-I0005
<正>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地处高山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着力加强民主管理、民族团结,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软件建设,致力开创“班子强、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