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近日重读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一书,体会颇多,特别是中卷第一章"丑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一节,读后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2.
近日重读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一书,体会颇多,特别是中卷第一章"丑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一节,读后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3.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4.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之所以引人注目石中一.《曾国藩》热与时代特征《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以及该书作者唐浩明先生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创作分不开,但仅凭这两点恐怕还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政治上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人品,人格,远见卓识,治国之策,治军之术,治人手段却被公认为指导做人的智慧金典。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刊将从本期连续《曾国藩十二策治人治国金典》,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7.
礼失求诸野     
曾国藩是清王朝的救星。我们知道,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打得清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直到他们碰上曾国藩这个钉子。可以这么说,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和中国的历史真不知会如何改写(不过可以肯定,洪秀全如果成功,那一定是第二个朱元璋)。曾国藩之于清,其功劳和贡献均远胜于史可法之于明。这就奇怪。按照前面的说法,这个时候,不是应该没有什么读书人来帮忙了吗?怎么又冒出了一个曾国藩呢?也只能用孔子的话来解释:礼失求诸野。曾国藩是湖南人。湖南这地方,古时属于“荆蛮”,又叫“三苗”,历来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清代以前,除东…  相似文献   

8.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1,(22):85-88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 这年春天,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江浙糜烂。湘军成了咸丰皇帝手里最后一张牌。无可奈何之下,咸丰只得把那顶一直舍不得的官帽,授予了曾国藩。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也就是代理两江总督(同时按惯例“加兵部尚书衔”)。六月二十四日实授(又加“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相似文献   

9.
王纪卿 《领导文萃》2009,(13):55-57
左宗棠是军事奇才,曾国藩是湘军大帅。起初,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师爷,三天两头跑到湘军大营,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我写《曾国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写《曾国藩》唐浩明编者按 由唐浩明先生撰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自出版问世后,至今已风磨北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本刊在一些《曾国藩》读者的介议下,特邀作者唐浩明先生离汀真诚京与部分中青年干部,学者、读者一同研讨《曾国藩》与清末经济,政...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作为清朝的当权派,在人际关系方面天才独具。他认为,大厦非一木所支撑,必须善于结交有识之士,不仅必须懂得未发迹时善交人,还必须懂得交人于其未发迹之时,要网结天下,雀无所逃。纵观曾国藩的人生历程,笔者认为他的人  相似文献   

12.
唐振常 《领导文萃》2010,(11):105-109
李鸿章在世时,声誉之隆,两宫特别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之深,一时无出其右者。朝中人望,他已驳驳乎凌驾于乃师曾国藩之上。曾国藩讨捻无功,继之者为李鸿章,居然功成;曾国藩于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措置失当,连《清史稿》本传也说:“津民争怨之。  相似文献   

13.
治人需要一种做人的胆略,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治人所必不可缺的。值得引人注意的,则是曾国藩在此自强、倔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强的概念。明强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强,又不能盲目自强;既要超过别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条件和场合。在这里,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倔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14.
姜汝祥 《领导文萃》2008,(17):52-54
中国的企业家中,公开或半公开地以曾国藩为榜样的大有人在,所以我下决心去攻读一下曾国藩的东西,力图搞清楚他有什么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如此神往。  相似文献   

15.
洋务之痛     
《领导文萃》2009,(12):102-105
晚清最后50年.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前后相连地面对内忧外患,是士大夫中自觉的首当其冲者。曾国藩试图以人格超越事功,而李鸿章因事功而淹没了人格……他们在几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是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的。这种悲哀超越了一己之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赵月华 《领导文萃》2010,(15):55-57
有些小人才华横溢,但品德却差,这样的人怎样使用呢?曾国藩巧用刘铭传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7.
徐照红 《决策》2013,(11):86-87
曾国藩是穆彰阿发现的“千里马”之一,穆彰阿所布的“伯乐之局”不仅成就了晚清一代名臣,而且也保证了自己在曾国藩掌权之后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郑光辉 《领导文萃》2010,(11):55-58
桃李满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本人虽不善带兵打仗(曾亲率大军上阵,结果全军覆没,几乎跳江自尽),但他那帮连皇帝圣旨都敢不遵的湘军悍将只要收到他的书信,就立马变得服服帖帖。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0):81-82,88
曾国藩的治人之道,常常是与自的外王之气结合起来的。曾国藩在《感春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外王”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白银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