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相对极差和绝对极差等相关指标分析了陕西省2005—2014年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征,并通过泰尔指数分别对陕西省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内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配置战略与调整陕西产业结构及布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陕西水资源与国土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论述了关中、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战略 ,并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水的经济效益问题 ,提出了有关完善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城市与城市化政策、水价政策、水管理机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其内部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文章首先分析了陕西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然后选取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城市,构建了由10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比较,将三大区域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结果是陕北经济发展最快,有取代关中领头羊地位之势,陕南经济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陕西83个县、10个地级市以及三大区域(关中、陕北和陕南)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做出评价。研究表明,陕西83个县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呈现“关中中等偏上,陕北两极分化,陕南中等偏下”的特征;陕西10个地级市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排名依次为榆林、西安、宝鸡、延安、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商洛、安康;陕西三大区域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变的自我规定性人手,通过“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角色、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当前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最终形成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地区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都明显地有别于陕南和陕北,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单元,是典型的次级经济区。大中城市密集,基础设施完善,科教力量雄厚等优势十分有利于关中次级经济区的发展;但科技力量布局失衡、制度创新缓慢、城市化不足等瓶颈又制约着它的发展。加快建设关中次级经济区的思路主要有: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突出特色,调整科技资源的布局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区域竞争力模型和指标,采用spss因子分析法,利用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对陕西省西安、咸阳等10个市进行了客观科学的综合比较分析.通过考量发现,陕西省经济发展区域化问题较为突出,关中,陕北地区呈现明显优势,陕南相对较弱,而各地区之间差异化也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各市也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一致性检验,并利用K—均值聚类对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陕北—陕南梯度发展态势;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成为影响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明显制约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从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投入 产出管理、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等4个方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神府矿区经济近年来发展困难的深层原因在于矿区内各县的制度变革的需求与供给都严重不足,故而至今仍然维持着行政化社会格局。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基调重新反思该地区的改革问题。作者认为,通过并县为市、大刀阔斧的改制和强化市场制度建设,促其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并可比照开发区的作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发展思路上,建议陕西省改变“以关中为重点、陕南陕北为两翼”的原战略,采取以陕北陕南为重点并走外延型发展道路,以西安为中心,关中东西一线为基础并走内含型发展道路的“十字型”发展战略。在重点发展陕北这一能源重化工基地时,要注意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在这里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河北省南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和中原经济区腹心,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据其独特的优势,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邯郸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文章主要从邯郸经济发展拥有的优势、基于优势建立起来的支柱产业,融合了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邯郸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邯郸应当如何转型升级发展等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产业规模过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了促进陕北资源型经济转型,陕北地区应当利用当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推动陕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各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中央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
在能源矿产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近年来资源富集区普遍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陕北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在高速发展之下,存在利益关系失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所有制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突出矛盾:资源富集区只有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以优化结构为主线,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红利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和谐跨越、高效跨越、持续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LYQ分析框架对2001~2010年间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弹性进行因果链分解并进行指标测评,结果显示,陕西省大部分年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的状态,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地区GDP的增长速度。研究认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价值创造弹性是阻碍脱钩的主要因素,因此,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上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地缘经济视域对珠中江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增长效率过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内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协作发展效应不明显等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以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较于二三产业处于劣势;而在竞争力层面,第三产业较之于一二产业处于极大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地缘经济视域下提出珠中江经济圈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地缘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结合地缘经济特点、统筹兼顾错位发展,依托地缘关系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地缘发展模式等维度来构建经济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商洛市GDP动态发展规律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国、陕西省和商洛市1952-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动态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商洛与陕西其他地市的经济差距及区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提出实现商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促进GDP结构的合理增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环境优化阐述了促进商洛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历史累积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为此,提出了需要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等对策建议来加快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