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统一多民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其历史进行研究的结构范式既有阶段性的时代特征,更直接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品质与建设质量。从中国民族史研究学术史的发展看,基于中国历史实践的习近平“四个共同”重要论述作为方法论,对于实现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范式转换,重新构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叙述重点和展开主线,从而深刻揭示贯穿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脉络中共同体属性逐渐萌生并不断增强的历史客观性,深刻揭示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的演化流变过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之间的内在同一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的认知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逻辑的重要前提。承载了民族、中华民族与国家三者联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典型的复合结构,在横向结构上表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纵向结构上表现为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且在不同层次中呈现出多重的内部关系。理解复合结构内部的多重关系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限度,需要在动态中平衡作为主体力量的中国人民(国家性)与作为政治基础的中华民族(民族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中,塑造并维持复合结构中的动态平衡要从价值(追求统一)—制度(社会主义作为根本制度安排)—实践(基于多元一体原则)三个维度着手,在复合结构中塑造一致性、协调性、协同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在于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实在性亦即理论彻底性。其一,在生存体验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它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哲学表征,因而它是通过中华各民族并且为了中华各民族而形成的精神财富,它能够唤起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中华各民族的真切认同。其二,在范畴规律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规律性的意义上打破了资本逻辑对民族共同体的抽象束缚,超越了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抽象对立,确立了一种以社会性和共同性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亦即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关于民族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范式和解释框架。其三,在形上价值的层面上,作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中国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性的特质与自然性的内涵,是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介环节。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获得了“类意识”的社会意义,集中表征着作为类存在者的人的“类特性”。作为一种“意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实性——规律性——价值性“三者一致”的基础上获...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三个认知基础:第一,在结构上,各民族是包容差异的开放共同体结构,是多元一体,各民族关系是平等的、是联系性的。第二,语言相通和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识与重点,统一的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理论自觉是文化认同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全国性文化的一体与地方文化的多元并存。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过程性,不仅文化认同经历了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本身也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制度上要坚持上下一体、东西协作、部门联合、统筹安排,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各民族互鉴、古今互鉴、中外互鉴;在具体工作中要有信心、耐心和灵活性,在思想观念上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自觉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6.
杨宇泰 《南方论刊》2022,(1):37-39,43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法治命运共同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统一.在价值意涵与功能逻辑上,第一,法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了法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与目的逻辑;第二,法治命运共同体是权利、...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应积极围绕“增进共同性”这一方向思考建构逻辑,使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共同体”话语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可通过建设话语理论、打造话语符号、优化话语策略三重进路,回答好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建构中“说什么话”“靠什么说话”“话怎么说”三个基本问题,提升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的引导力、说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形象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8.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江成 《学术界》2022,(9):155-164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各民族获得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共同因素而形成了民族联合的关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关执政党执政巩固、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21年8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更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战略的高度,提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要求.根据建立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部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坚守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要通过双语教育和重大节日等平台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的,战国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与周边民族的疆土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形成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历史。北部边疆作为历史上中国疆域波动最为频繁、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的区域,自古及今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战国秦汉以来各中原王朝与生活在北部边疆各民族之间势力的强弱变化,导致双方实际控制疆域范围发生波动,这一过程也促进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依赖且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历史作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源自于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普遍利益的代表性、“以党建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搭建了政治屋顶、通过“组织革命”凝聚各民族、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执政绩效。而各族人民所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又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追求更为清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路径更为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整合更为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的物质保障更为雄厚。这为我们认识政党认同和国族建构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以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方向、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共有生态家园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点,这不仅契合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下开展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预设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向。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理论蕴涵。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的构建是各民族间文化-情感-实践的相互嵌套。换言之,文化交流、尊重信任、参与共治是中华民族共有生态家园构建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尊重信任以及参与共治,能够为构建共有生态家园构建分别提供价值指引、情感激发与行为动能。就根本而言,共有生态家园的构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生态贡献的同时,造福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碧波 《学术界》2023,(11):24-33
现代化浪潮是标识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性潮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引导各民族走向现代化。毕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永续发展需要现代科技的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良序运转需要现代法治的护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需要现代化的模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文传统需要现代性的转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世界想象需要经受现代化的考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虽然需要现代化的赋能,但这种赋能的现代化并不能是西式现代化。西式现代化不但导致人的异化、族裔撕裂与血腥殖民,而且深陷宰制自然的迷思,习惯性地欺凌自然并引发自然的反噬。西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与文明等级,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然要拒绝西式现代化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契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想、符合永续发展的生态要求、满足协和万邦的天下想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唯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之下,方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共同体理论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等理论,从学理上探讨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的内在逻辑,为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挥最大合力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从统一性来看,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从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协调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在于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实现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物质富裕、推进实现以坚定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6个民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凝心铸魂。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价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力量;以“融”为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构筑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遵循,着力搭建“七大平台”;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