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是红军长征时期战斗历程中重要一段,而少数民族革命歌曲是红军经过的历史掠影,反映了其间发生的事件与战斗,以及民族关系。本文以红军长征时期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歌曲为中心,分析了长征时期四川少数民族革命歌曲的内容和作用,指出,它是党和红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实践的真实写照,可以用来宣传群众,打击敌人,可以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战斗的作用;它还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值得珍惜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曾随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长征中的多次主要战役,参加了至今传为佳话的红军争取彝族首领小叶丹,借道大凉山北上的工作。本文《忆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肖华同志应我刊约请而作。作者在文内忆述了党在早期和长征时,对民族工作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红军在长征中,身体力行,模范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遵守群众纪律,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解救人民群众的危难、疾苦,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文章还忆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热情支援红军,甚至不惜用生命帮助红军;红军走后,人民群众奋起斗争,以燎原烈火之势,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等史实。红军在长征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红军长征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扬红军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杨淑珍 《回族研究》2006,(4):138-140
中国共产党70年前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传奇般的英雄业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壮歌,它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册上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红军将士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中,宁夏是红军活动较长的地区之一,也是长征最后结束的地方。党领导红军在征战宁夏期间进行了大量独创性的革命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领导当地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首创回民自治政府。这些活动不仅对宁夏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直接的指导和鼓舞作用,而且对宁夏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  相似文献   

4.
1934年10月,受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艰难跋涉。为顺利通过这些地区,红军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既有力地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同时也对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的民族政策进行了验证,探索出了一条实施民族政策的有效途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政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双方(红军将士与党政工作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相互了解极少甚至有误解的实际情况,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言传与身教为主、“漫灌”和“滴灌”为重、纵向和横向为要等三维方法和形式构成立体态势,对内对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落地生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红军,或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党和红军赢得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以后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和新时代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不仅是一支军队的突围行动,它引发了贵州社会多方面的变迁,民族关系亦不例外.红军长征前贵州的民族关系形势是,一是少数民族众多,二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红军经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和广大红军战士经过亲身经历,对中国的诸多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了切身的认识.结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情况,党和红军积极主动调整政策,积极制定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政策与策略趋于实际与具体.基于红军长征在贵州等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政策基础和历史经验,党的民族政策很快成熟与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胜利至今已80多年,总结长征胜利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强敌围追、万里迁徙的环境下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标语、口号和歌谣作为当时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在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与运用,起到了理论传播、政策宣传、群众动员、形象塑造和文化育人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在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显著特点,包括地域上的广泛性与普及性、时间上的持久性与传承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等。借鉴党在长征中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新时期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注重载体创新,运用通俗语言,强化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过桂北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桂北地区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联合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在桂北地区的成功实践,为红军长征经过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在新时代,必须继续深入实施民族平等政策,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政策宣传方式和载体,建立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民族政策,才能确保党的民族工作顺利有效地推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红军长征在甘、宁期间对回族施行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总结红军长征在甘、宁回族区域宣传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政策水平,增强回汉各民族团结,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的长征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对此学术界尚无专文讨论,本文作了有益的尝试。文章在阐明了红军长征在甘、宁期间回族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时期红军对回族所施行政策的主要内容:1消除回汉隔阂,增进回汉团结和军民团结;2.坚持回汉各民族平等和回族自治;3.争取、团结回族上层人士;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同时,探讨了其历史作用:首先,确保红军顺利通过回族地区,最终实现了大转移,并促进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其次,影响和推动了回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三,为后来我党制定系统的解决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先后途经今四川阿坝和甘孜、云南迪庆、青海果洛、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红军顺利经过社会政治制度复杂,经济落后,存在很深民族隔阂,环境条件险恶的藏区,是由于红军不畏艰难困苦,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红军对藏区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消除了藏族民众的隔阂与恐惧情绪,得到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是红军顺利经过藏区,最终取得长征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长征过藏区文物遗存,是红军和藏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之际,同心一致,共同谱写出中国革命胜利篇章的历史见证。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述析红军对藏区的宣传活动,发掘蕴积文物背后历史深处的民族团结洪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提出并执行的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等正确的政策及其对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政策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藏区时由于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赢得了藏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藏族的普通群众和很多开明的上层人士从人力、物力及道义上采取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从充任翻译、向导,搭起红军胜利的桥梁;成立地方武装,维护秩序、平定叛乱、配合红军作战;支援粮食、发展经济,解决红军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藏民参军,为红军补充优秀兵力;救护伤员、保护红军;运送物资、铺路搭桥等其他支援红军的活动等6个方面对藏区群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贡献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935年4月至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长征中曾分别经过川、滇、青、甘的藏族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害怕藏族群众接近红军,采取了欺骗和高压政策,规定:凡帮助红军给红军带路、当翻译或卖粮食给红军者,均处死刑。因此,藏族群众听说红军来了,便躲藏起来,给红军的行动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都在我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模范行动面前被粉碎了。在进入草地之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特别指示各级指战员,要教育红军战士尊  相似文献   

14.
<正>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长征的很大一部分行程,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的民族地区。面对极端严重的困难和极为严峻的形势,我们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民族群众,创造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正确民族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了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诽谤造成的少数民族对党和红军的误解,少数民族对红军从惧怕躲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的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和民族、统战、宗教政策,得到各兄弟民族的拥护和支持,胜利地完成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前,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汉族地区。长征路上,红军途经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随时都会遇到复杂、紧迫的民族问题,因此,我党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在当时党中央和红军发布的文告中,有许多是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署名在四川大凉山彝区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十分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我党的民族政策,文中说:  相似文献   

16.
桑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这里产生和流传的大量的革命歌谣,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激动人心的革命歌谣具有启蒙和动员民众、激励和鼓舞红军斗志、震慑和瓦解敌军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川 《中国藏学》2016,(3):112-11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的两年中(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过了苗、瑶、壮、侗、土家、布依、回、彝、羌、藏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在四川民族地区停留、修整时间较长.1936年6月14日,由总指挥贺龙(1896-1969)等人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进入康区.该部红军从西康西南部巴塘县向白玉县进发,15日抵达,30日离开,总计在白玉县停留、修整了15天,基本走遍了白玉县全境.红军顺利通过白玉全境,在时间上属于长征的后期,文献记载较少,但是他们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群众路线,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当地的影响.在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委、县府大力发掘文化资源以推动县域旅游业的发展、“红军长征在甘孜80周年”之际,回顾这一段历史,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在增强红军战士体质、强化红军战士意志、丰富红军战士生活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彰显出了我国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坚强、乐观的精神。本文对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长征时期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红军长征时期体育活动的开展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上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文研究的“长征时期”的时间段是从中共中央和红军总司令部撤离瑞金的时间1934年10月10日为起点,以1937年的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为终点。长征开始后,我们党和红军先后经过瑶、侗、布依、彝、土家、仡佬、白、纳西、羌、裕固、东乡、壮、水、回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接触了少数民族,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和其它的民族问题,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这一时期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和…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以后各路红军相继踏上征程,直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会师,结束长征。红军所经过的湘、黔、滇、川、康、甘、陕地区,生活着苗、瑶、壮、纳西、布依、白、侗、土家、彝、羌、回、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党和红军能否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红军的进军顺利与否。因此,长征既是中国革命由经受挫折转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党的宗教工作得到卓有成效开展的时期。尊重宗教界上层人士在信教群众中的地位,保护他们的宗教财产,并视其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