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典传统长期存在,并对新生的欧洲文明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有:罗马法为欧洲政治文明的框架构建提供了重要元素;古代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素材宝库和创新力源泉;古希腊理性精神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保存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等等。通过对古典文明要素的吸收、采纳和创新,欧洲文明不断进行着自我塑造,最终形成独特的现代文明道路并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古典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属于文明互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同一地区先在文明与后来文明的单向度、历时性互动。关注不同文明互动类型对于拓宽学界关于文明史研究的理论视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与和谐是靠了各个民族的自我规范、自我制约和自律机制才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不应囿限在“孔孟”或“儒家”的圈子里来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而应从更广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吸取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只有进行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整合,才会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昂贵的生态代价。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对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健全生态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加强高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建构的“中国式数字文明”具有特殊的本质意蕴及发展趋势。相较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是造福世界的文明,是向上向善的文明,也是引领未来的文明。而今,数字文明的到来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我国数字文明建构中必须做到:一是恪守原则性,坚持对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二是注重协同性,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三是彰显人文性,促进中华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对接耦合。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其强烈的反叛现代性趋向,促进了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文明人的自大狂所导致的理智的盲区就在于忽略、忘记和压抑了所谓文明时代之前的原始智慧,俄狄浦斯的自刺双眼与自我流放,意味着文明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批判。悲剧催生出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对抗自大的现代物质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精神压迫,打破西方传统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摆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单一进化模式,克服西方现代性危机,在资本主义方式之外寻找更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海外汉学界对“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这个命题的研究与理论创新,进一步指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等概念在解释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历史过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这些概念合理运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认识前提,它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问题反思与生态人性自觉.在生态意识层面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学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在生态反思的层面上,顺应工业革命的近代人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生态自觉的层面,生态文明的转向需要倡导促进生态文明的新的人学,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性的完善,使人成为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多样性思想是江泽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而提出来的.最早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思想源于西周史伯的"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正是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来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把这一课题更加紧迫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实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工业社会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及其全球化表明,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发挥主体的道德自觉,经济、科技、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现生态文明才是切实可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发展伦理的学科构思、发展及其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发展观的批判反思与伦理重构等研究情况进行大致的梳理,提出当前国内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还需要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层次、积极借鏊国外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完善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伦理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艳艳 《中州学刊》2012,(5):110-113
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做人类文明的核心,以生态学规律为生态文明的基础,以工业文明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独立文明形态,这些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认识误区。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核心任务是使现实社会关系合理化,根本途径是超越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与社会一直在风险中前行,寻求安全是共同生活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过程促成了重要的智慧形态。文明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解释基本的智慧形态——风险求存、彼此宽容、和平共处,以及它们的更新、发展、递进和留下的问题。文明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中西文明各自的特点,感悟到一种醇厚的世俗底蕴——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和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刻意追求,如何凝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调。文明的比较研究也揭示了,以往共同生活(特别是西方现代性以来)所构筑的安全底线被一一突破,现有问题已经涉及到文化和文明的极深处。从而催生了一种思考:我们时代的文明也许踏入了另一个周期,正在走近一个新的分水岭。在这一转折期,面对新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挑战,中华文明的智慧显示出特别的意涵。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其次,需要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如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再次,要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观念和伦理规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正确态度,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对现代化理念的反思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在三十年代,主要是情感型的,即由民族的困境引发了向往现代化的热情;第二次在七、八十年代,主要是理智型的,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我们理应超越“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达到对现代化的全面理解。在当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是重建现代化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文明本质的特定哲学理解,是他们界定文明标志的基础、依据和出发点。从逻辑上说,人们只有首先对文明本质形成了特定的哲学理解,才能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对文明标志做出恰当的界定。事实上,文明本质和文明标志绝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所指的对象是同一的。既然一个严格客观意义上的、非此不可、确定不移的文明本质是不存在的,那么,与此相对应,一个非此不可、确定不移的所谓文明标志也是不存在的。人们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内,从不同层次或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文明时代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来确定他们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界定文明时代内涵的特定标准,具体地判定文明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对建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命运际遇、生命历程、历史意义的一次总结。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经过多年的思索、沉淀,完成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次自我反思。"季节系列"小说对于历史的认知与体认不同于"伤痕"、"反思"文学的既定模式,王蒙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历史现象的描摹与再现上,而是力求透过现象追问其背后的内在因缘,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因弥合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缝隙而成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孤竹国作为我国北方最早建立的方国,传国千年,其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华夏文明影响甚深。孤竹时期的农业经历了由萌芽到规模生产的过程,主要从学界对孤竹农业经济的观点、孤竹国农耕环境以及主要的农业生产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两种文明冲突后的和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的演进中,无论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还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或中华文明之间,都曾经发生且依然存在着许多冲突和差别。但这种状况却在传统工业化模式遭受质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发出多元化声音的时候,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和对峙了,对话与和解也就当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