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瑛 《民族学刊》2012,3(4):69-76,95-96
城市空间形制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的外部整体形态与规模、以及内部空间构成与布局的形式与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分析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宁远府城西昌的空间形制发现。其空间形制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了民族城市、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模式,折射了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冲突导致的城市空间形制的限定、破坏和隔离,在清代的西昌,民族融合和交往所带来的空间扩张和发展才是根本性的、主流的。  相似文献   

2.
吴勇 《中国民族》2023,(5):53-53
2007年,在库车市(原库车县)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墓群,掀开了龟兹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墓葬在新疆地区属首次发现,墓葬的时代约在魏晋时期。其中7座为砖室墓,建造方式、形制与中原同时期砖室墓相同,装饰题材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装饰母题相似。这将砖室墓的分布范围从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3.
在“天下”体系中,中央对边疆一直延续着一种忧患意识,这一意识无形中建构了中央与边疆的“区隔”。伴随着清代天下观的转变,这种区隔转变为一种融合。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目标的转移,清代从而完成从“天下”到近代“国家”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在清代面临边疆危机的同时,中国边疆的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展开,这一历程始终伴随着根植其中的“大一统”理念,并作为中华民族的黏合剂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6.
郑洲 《民族学刊》2021,12(2):68-75, 100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对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内涵、文化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解读;然后重点从原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与再生性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建设实践困境;最后从空间规划、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以及环境改善等角度提出了西藏农村公共文化物理空间系统建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定居前世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衣食之源。从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随着鄂伦春人活动区域的逐渐缩小,清政府数度改变对鄂伦春人的管理办法,但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当时鄂伦春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未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清代档案史料,从地域特征着手较客观地分析了清政府统治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美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发展而衍生出了城市公共艺术.与陈设在历史博物馆的需要人们感叹追崇的艺术文物不同,城市公共艺术则显得更加亲民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天然场所处就可见,而且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城市文明之美.公共艺术是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展现出空间场所内的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是供艺术家去单方面地表达自己个人色彩、张扬个性的平台.公共艺术的诞生是代表社会和艺术发展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是社会进步和时代观念的产物.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将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去,以期创造出一个文化环境优良和整体形象优异的现代城市.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是属于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模式.城市建设的规划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而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又赋予了城市文化生命.本文主要是就2014年中法艺术公园的各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美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发展而衍生出了城市公共艺术。与陈设在历史博物馆的需要人们感叹追崇的艺术文物不同,城市公共艺术则显得更加亲民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天然场所处就可见,而且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城市文明之美。公共艺术是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展现出空间场所内的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是供艺术家去单方面地表达自己个人色彩、张扬个性的平台。公共艺术的诞生是代表社会和艺术发展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是社会进步和时代观念的产物。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将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去,以期创造出一个文化环境优良和整体形象优异的现代城市。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是属于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模式。城市建设的规划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而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又赋予了城市文化生命。本文主要是就2014年中法艺术公园的各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唐柳 《西藏研究》2008,108(2):109-120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以西藏为例,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资金来源、资金需求及投融资体制障碍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的目标,创立"渐进式"投融资机制理论模型及城市建设模式,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提出西部地区应制定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打好产业基础,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城市化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管理和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5,6(2):1-16,85-8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汇聚地,其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汉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在新疆城市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即双城结构,甚至多城结构。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的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新疆城市民族构成及文化多元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宗教、民俗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的边疆性特征,使得其在军事上和边贸上的功能突出。清前中期新疆建立大批军事城市,至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城市的军事功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兵团城市和军垦城镇出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民间艺术是其瑰宝,有不少以独特的风貌和卓越的成就闻名于世,流传至今,砖雕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在烧制后的青砖上雕凿各种图案的砖雕是苏州各类古建筑、古民居必不可少的装饰。宋元以来,不少官宦人家及文人墨客聚居苏州,纷纷建造私家花园和深宅大院,砖雕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之一。清代是苏州砖雕的兴盛时期,从这些时期足可窥见苏州砖雕的精湛技艺之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13.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1,2(6):1-11,99
中国内陆边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城市历史悠久,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时常遭到破坏,部分城市的发展中断。清代,由于这些地区纳入到统一的中国版图,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藏、新、蒙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与内地城市相比,它们仍然处于不发展的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慧芝  刘月 《民族学刊》2018,9(6):11-17, 98-100
滦河流域地处农牧交错地带,其中的七个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满、蒙传统游牧民族聚居区,又属典型的生态贫困区。滦河流域是以山地为主的河源区,为京津唐等城市的水源区,其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较大比例,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而历史上由于清代陪都建设、近代人口迁徙、殖民化经济、水环境问题与流域牧业退化,加上“PPE怪圈”与复合型贫困的加剧,对该地区生态造成较大破坏。对此,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并结合学理分析结果,建议适度恢复河运可以使河运与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塑、“自下而上”的反贫困内力的培育、京津绿色生态腹地构建结合起来,从而从根源上实现绿色治贫。  相似文献   

15.
桑植白族本主神祠与宗族祠堂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的叠合,其分布在空间上以城区及白族聚集区密集度为高,时间上以清代至民国较为密集,清代又多在乾隆年以后,损毁多在"文革时期"。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的空间分布与桑植民家人的历史迁徙及落户桑植的历史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环境、宗教需求、经济因素、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影响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康熙统一台湾述评李劲祥自秦汉以后,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经过长时期发展,到清代乾隆中期,已经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巩固,多民族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清代康熙初年统一台湾对这种局面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重温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和平解放以前的西藏,长期处于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科技事业十分落后,特别是测绘科学技术几乎是个空白。本文拟对清代、民国年间的西藏测绘概况作一综述,祈请有关专家学者有以教正是幸。一、清代时期清代西藏的测量与地图绘制主要由清政府派遣入藏的藏人及官员和以各种原因入藏的外国人完成,其内容丰富多彩。谈到清代西藏的测绘史先要谈一下有关清代中国地图文的论著。对于西藏的地图史,一直无人作系统的研究,坊间所见有关中国地留史的专著,也只述及康熙.乾隆两朝对西藏地图的编纂①,致使人们认为西藏即使到了近代也没…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黄河上游地区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以木构架为主要建筑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对林木的需求,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官署、民居、寺庙的修建,以及官员、百姓日常生活的薪柴需求,都对城市周围山地的森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周围的森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由近及远,渐而减少,特别是在清乾隆嘉庆时期以后,城市周围出现濯濯童山,森林仅于山脉深处。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疆官府通事考略陈世明乾隆时期,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行使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国家主权,于是由中央派遣的大批满、汉将军大臣纷纷来疆,驻守在南北疆各城镇,管理军事和行政事务。光绪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改军府制为郡县制,在新疆设置四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