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网络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虚拟空间而蔓延到现实社会。其传播体现出了传统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的飞沫化、碎片化、舆论场域的话语权再分配、从意见竞争的混乱到合意空间的塑造和舆论场效应等特性。为此,应构建政府和媒介共同作为实施主体的、具有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舆情引导机制,以化解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兴起后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20世纪冷战结束后人类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存在业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这一阶段人类最重大的变革--如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与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大众文化自兴起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争辩不已的场域,争辩的核心是,当代大众文化究竟是降临我们时代的恶魔还是新世纪的福音.面对这一现实,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操作,引导其趋利避害,向更加健康、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潘少梅 《理论界》2013,(2):61-63
网络音画在图片、文字以及音乐不同性质的符号之间搭建了全新的视听传播信息符号。这种去中心主义的文化展示平台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网络音画应拓展在媒介时代的表达范式,主动融合精英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并以其自身具有的渗透性来满足和提升大众文化艺术品位,使网络音画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同质化的消解",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诗歌场域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与其他时代相区分的某些现象和特质。通过诗歌场与政治场、经济场等"权力场域"关系变化的分析,可知20年以来的诗歌场域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迁:诗歌场域空间的缩小与诗人的失重感、关于失重的反思和诗歌场域自主性构建的努力以及自主性构建的失败和诗歌场域的江湖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出现以前的音乐与社会的交际活动,是由两种(或两类)传播形态所支撑;即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和音乐的技术传播形态。基于互动、参与、自由、开放、协作、去中心化的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于网络传播媒介的特质,使得网络时代的音乐传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质。即传播主体的单相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以及音乐传播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7.
马双 《东岳论丛》2015,36(2):112-117
清末时期的济南是一个封闭的政治型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一直围绕在以大明湖、趵突泉为中心的区域内。随着济南的开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娱乐空间的中心优势随商埠的发展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新兴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诞生和发展,并逐渐确立起中心化的地位。近代化过程中济南大众文化娱乐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迁徙,并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移动互联发展与"网生一代"成长同构背景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效能以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开始进入国家治理基本场域。在话语垄断转向现代认同的网络生态场域,多元主体竞争、协调、赋权、分发、选择、反馈的互动流互构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生产结构、传播结构与认同结构。在市场经济逻辑、传播逻辑、草根逻辑与适当计算逻辑等多重逻辑冲突下,主流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生产层面的场域结构和正负向结构、传播层面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分发-接收结构,以及认同层面的认同群体结构和知识基础结构等多重结构失衡困境。基于结构-行为的互动理论,从多元的互动强化与调整、算法技术的价值适切平衡、强化认同的知识基础和转译界面等方面,寻求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结构重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是人类借助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空间,在研究网络空间主权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技术属性。借鉴网络工程中的原理,可以将该空间解构为由物理域、逻辑网络域和社会域构成的多重场域,各个场域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根据历史上主权在其他空间中的生成规律,网络主权的生成也需要满足几个要件:对主权必要性的共识、对主权边界的确定、国家对主权边界内疆域的控制、国家对来自主权边界外侵略行为的及时、有力回应。目前,随着各国对网络空间的控制欲不断增强,这些要件在各个场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即便现有的技术条件对于主权的正式建立仍不够充分,未来的技术体系迭代也有望与之适应。因为不同实力、不同类型的行为体都将认识到,网络空间越发接近于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改变无政府状态,共建以国家为主导、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体系,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汤俏 《北方论丛》2021,(5):129-139
"80后"网络都市言情代表作家唐欣恬,因其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裸婚时代》热映而被誉为"新生代都市女性情感代言人".本文以唐欣恬为例,通过对其从《裸婚》到《恩将求抱》创作历程的呈现,探析"80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叙事艺术特征,并试图考察其在都市言情小说脉络中的继承与演变,从而表现出消费时代场域中都市文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1.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 《兰州学刊》2010,(3):211-214
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一次次对话和对抗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存在状态也时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情感场域的转移、情感存在状态的演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更替。相比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一种稳定地、缓慢地社会网络结构。在工业时代的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关系就转变成为一种易变的、暂时性、流动的状态,流行文化成为后工业社会人们“情感消费”的“情感场”。  相似文献   

12.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网络传播的新技术时代,网络游戏成为人们身份认同的一种存在和情境,或者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参与者是通过数据网相联结,以电子文本化的虚拟身份来展示或想象主体身份的.与传统的游戏不同,网络游戏的游戏者在电脑屏幕上的"窗口"环境中进行着多重身份的生活.这种分散的自我使得游戏者在同一时间里往往处于多个世界,扮演多个角色.这样,现代人的自我体验在网络游戏中更像是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多种探索和实验,游戏者体验到了多样化、异质性、片段化、去中心的自我.本文将从游戏文化研究的角度,围绕对网络游戏中身份认同基本特征的分析,以期对作为大众文化一种的网络游戏文化现象进行理论之反思.  相似文献   

14.
着重探讨了马克·波斯特理论产生的社会批判立场、研究问题的后结构主义语言论视角及其后现代文化是去稳定化、去中心化文化的理论主张 ,进而以电视广告、数据库和电子书写为例论述了其对当下大众文化分析的合理性 ,文章最后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借鉴与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产业化语境使得大众文化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美学选择。大众文化场域话语多元,但各种话语权力并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所谓的文化霸权。对当代大众文化来说,始终面临宿命般被整编的可能。大众文化最终与主流意识形态合谋,在表面的斗争、差异背后,共同打造了持续、稳定的当代市场经济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自身也自我解构式重构了自我镜像,走上文化大众之路。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以及组织结构都出现了"非中心化"的趋势,传统社会及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将为网络结构所取代。后工业化是走向合作社会的运动,而合作社会及其合作制组织在结构上就是网络结构,这一结构是与组织中的信任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社会以及组织的网络结构特征来认识信任与合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建洪 《江海学刊》2014,(3):110-117
基于共生理论与根植性理论,并借助"逻辑—题域—风险"的分析框架,可以清晰揭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逻辑发生学与实践运筹学。依据多重混合逻辑所展演的发生秩序、实践动力与目标指向,大转型时代的城镇化正经历一场历时性题域的共时性呈现,同时表现为技术—经济的、社会—政治的、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和心理—体认的复杂面相,这正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但在此过程中,易于伴生性地出现过载、固化、漂移等诸多风险,并具有跨域渗透性、层叠集群性与虹吸传感性等特征。为此,必须从内生应对的系统性出发,以确立法治化与效能化治理的根植性为目标,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性而实现风险管控、导引良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控制并主导高校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是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群体性事件治理必须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论的场域特质及该场域中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及特点,并在切实尊重并保障大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重视创建风清气正的校园舆论生态,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同时,应建立专职的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并着力建立健全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及全面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时代对人类生存交流方式的改变体现在:交流载体的迁进,符号遗忘与交流惯性、自媒体的虚拟场溢出、湿性黏存的心理体验。而自媒体的文化特质及社会动员能力、广场效应与"围观文化"、网络表达与自由的边界等,都需要通过规范大V的话语场、明确自媒体话语的边界、理解话语的现实反射,加强自媒体的疏导与监管,来维护自媒体的网络秩序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