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正式写入党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崭新治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发挥着凝聚各方力量,增进各民族团结互信的现实价值。通过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在民族共同体给定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在新时代场景中,文化传承价值意蕴的民族基因以共生的价值追求阐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论域。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6个民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凝心铸魂。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价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力量;以“融”为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构筑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遵循,着力搭建“七大平台”;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领性论述,这一重要论述至少蕴涵两层意义:一是从观念建构的维度阐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这一基本事实;二是从意识铸造的维度引导各族人民形成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自觉和情感、价值与理性认同。就此而言,“四个共同”精准概括了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理论依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辟阐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形象而辩证地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准自然性与历史性特质,“四个与共”深刻总结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应坚持的思想指针,“五个认同”具体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应遵循的实践方向,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更应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和关键。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职业院校地处民族地区,根植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强化课程融入,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示范引领,强化模范带动,强化推动落实,奋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示范基地,培养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并积累了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总结了党领导百年民族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时代方位、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既能以史为鉴、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新胜利,也能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从理论渊源上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创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总结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弘扬与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科学内涵上看,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科学内涵。从意义价值上看,深入学习和探讨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论遵循,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精神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实践要求,才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夯实其主线和纲领地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渗透颠覆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动因、现实动机与实践动力。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裹挟下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面临主体选择不恰、内容表达不清与传播路径不畅等现实风险。为此,需遵循“落实主体—聚焦内容—丰富载体—规范媒体”的路径,运用纪念活动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问题,不断实现民族理论创新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导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深刻阐述了主体合力、客体合力和主客体共同合力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其理论精髓迄今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指引价值。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助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从关系存在论的视角看,共同性是多维复合型共同体之间关系互嵌、耦合关联的共振触角和灵魂所在。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为理论分析范式,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历史、实践和现实三维逻辑,深入探赜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信、从自信到自立,最终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4.
现行宪法文本中特别是序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概念基础和基本标准,通过宪法解释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为在宪法框架内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资源提供了可能。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基本,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是建构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政策向法律文本转化的前提。民族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展。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向,是地方民族团结立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三个认知基础:第一,在结构上,各民族是包容差异的开放共同体结构,是多元一体,各民族关系是平等的、是联系性的。第二,语言相通和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识与重点,统一的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理论自觉是文化认同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全国性文化的一体与地方文化的多元并存。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过程性,不仅文化认同经历了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本身也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制度上要坚持上下一体、东西协作、部门联合、统筹安排,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各民族互鉴、古今互鉴、中外互鉴;在具体工作中要有信心、耐心和灵活性,在思想观念上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自觉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16.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今民族工作的“纲”,然而,缺乏法治保障的共同体立法路径亟待纾解。通过考察当前地方民族团结立法规定及适用现状,可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缺位,且制定基本法《民族团结进步法》具有正当性和可行性,应予以专门制定,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水平,实现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国梦认同的民族意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统一在复兴伟业的对象性活动里。在现实性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内涵同构的共生关系,指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梦价值共意的系统生成、文化链接的价值之轴、目标向度的逻辑契合;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情感、规范、目标,构成了民族框架体系作用的制约性因素,它所链接的共同体意识和国族梦想,以"历史和思想积淀的"共同体表达,指向了民族身份、民族关系、民族凝聚阐发的共同性规约;"认知—评价—建构"的结构性活动、"根基性情感—工具性利益—价值性自觉"的结构性关系,具象在"共建—共享—共担"意识铸牢中的"情感—利益—价值"认同,则构成了中国梦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的演进模式和演进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赓续了数千年,与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演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塑的共生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推动了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威化、普及化。国家通用语的基因传承性与通用文字的历史一致性成为凝聚中华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滋养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建语言认同,巩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民族团结、民心相通是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互塑共生性是二者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这就要求在边疆民族地区必须认真开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当下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都深刻影响并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切入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揭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同时亦有助于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宏观视阈出发,分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