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何看待国际分工理论的回归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在国际贸易战略上,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比较优势不一定成为竞争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质量和效益的国际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而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力流动弹性的影响,西部不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一般认为,西部劳动力成本低廉从而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西部盼望,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从而地价、工资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西转移。然而,这几年的事实却呈现出与此相反的结果。现在广东惠州、江浙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笔者认为,这里需要弄清劳动力流动性对产业发展的影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资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际化竞争下,廉价劳动力能形成低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可借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需承担各种风险。在工业化中期,廉价劳动力固有的比较劣势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 ,我国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变比较优势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再聚集成产业竞争优势 ,是迅速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演进来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理论中,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用雁阵曲线来描述国际产业动态转移所带动的本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和产业结构升级.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本国的边际产业只有转移出去才能重新获得比较优势.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三个不同生命周期来阐释产业转移过程中形成比较优势的阶段.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用企业产权优势、交易成本最小化优势、政府规制的保护因素等来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形成.在基于劳动力流动的产业转移理论中,刘易斯模型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部门运动的规律,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使传统部门受益.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贡献不仅在于向工业转移其增长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要素,还转移农业产品剩余.综合比较来看,无论是基于劳动力流动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理论,都有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和研究重点,能够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运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从纺织等轻工业到汽车、化工、能源、机械制造业乃至电子、信息产业,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陆续将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国际资本呈现出从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趋势,从中国制造业撤出的趋势尤为明显,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红利的逐步丧失,中国经济迎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但传统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不仅有可能使中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如若不长远谋划,积极构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亦有可能使中国整体经济陷入"转型陷阱"。通过对"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原因以及动态比较优势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需要利用资本、劳动力等初始要素,通过干中学机制和创新机制,在政府的间接作用下,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实施以下战略可以捕获新的动态比较优势:(1)实施从"劳动力资源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化"的战略;(2)加快进行"生产配套能力的整合,实施产业融合"的战略;(3)努力推进"潜在技术优势培育"的战略;(4)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加快确立"货币优势"的战略;(5)充分发挥"大国综合优势",实施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透过"民工荒"现象看其问题的本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曾令人担忧;如今,沿海地区的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为"民工荒"所困惑.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意味着依靠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条件的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到了临界点,以歧视性农民工待遇为代价的竞争优势一去不复返了,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乡二元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和变革.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农民工的局限性和过渡性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分析视角,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始终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基础,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这一态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分工和交换,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能动地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创造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出口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提高出口产业层次和整体经济素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与福建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是开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运用贸易竞争指数研究福建产业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及其演变。结论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福建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从杂项产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装配为代表的一定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现有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决定了福建近期在总体上并不具备发展真正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发展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某些加工环节,逐步实现产业分工的升级,是目前福建产业调整与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建强 《河北学刊》2002,22(4):38-42
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但缺乏竞争优势。在产业选择与产品定位基础上积极培育竞争优势 ,是农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农业的自然区域特性决定了农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要分区而治 ,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更可以有所作为。本文从地方政府的行为空间出发 ,探讨了我国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方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资源禀赋和市场化程度是地区产业选择的基础,因此,特定地区的产业优势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际分工水平及区际贸易的发展规模。相对于东部地区的高附加值制造优势,四川应选择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而相对于西部其他省份而言:四川在近期的优势产业应该体现在劳动密集型的自然资源深度加工产业群上。从长期来看,四川的着眼点不应是扩大现有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区际贸易,而应是立足于最大可能地节约现有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深加工制成品的开发,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把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资源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基于区域优势,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的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中下游产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且形成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情况,因此一些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较低的工资成本为优势进行竞争。文章分析指出这种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状况不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变为高素质的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节约型经济的同时,也要提倡对劳动力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离岸外包对中国出口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构建离岸外包指数,对1997-2002年中国各产业参与离岸外包的状况及其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在参与外包的程度上,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倾向于把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中国,使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有所下降。此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离岸外包的基础,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离岸外包指数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通过离岸外包方式影响着中国的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8.
王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74-85,157,158
全球自由市场与低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优势模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工品质与资本流向正相关,劳动力价格、劳工技能以及劳工纪律性是劳工品质的基本内涵.劳工纪律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政治机会结构与微观动员条件是两种主要的建构力量.较之于印度,劳工守规矩的品质是中国吸引资本的巨大优势.劳动保护需要与政治社会体制相匹配,这样才能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均衡.中国不用担心劳工涨薪会导致资本外移,印度应该在政治社会结构允许的空间里一定程度地减少劳动保护,强化劳工纪律性.突破比较优势模式,通过产业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才是中印两国未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释国际贸易转型的一种理论.该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对中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劳动与资本贡献率等方面来窥探其实际的发展状况,并与国内外的产品进出口值进行比较,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的结论表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得我国在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并成为了稳定的出口国,已经步入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性比较优势 (RCA)法 ,对当今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具体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鲜活原料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而深加工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显著上升。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必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