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叶辉辉 《兰州学刊》2008,(Z1):130-131
1947年印巴分治,独立伊始的印度便面临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所形成的冷战局面。为了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最好的外部环境,印度在冷战初期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行了不结盟政策,希望同苏美之间的争斗保持一定距离,不参与其中,同时又尽可能的从美苏双方那里争取到援助。然而,随着印度与邻国关系的紧张,苏中关系的破裂,美中巴三方关系的渐渐走近,出于国家安全原因,印苏渐渐地走到了一起,印度实际上也逐渐地背离与放弃了坚持很久的不结盟政策。印苏关系不断升温,很快达到了军事结盟的程度,印苏两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国家间关系。文章主要就是简要探讨一下印苏特殊关系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对印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印边界战争是印度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前进政策"的结果.在认知理论的视野下,印度基于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所作出的决策和行动,使中印边界问题从一场外交争端发展为冲突进而升级为战争.印度对前进政策的认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信仰、环境、学习过程等则是影响印度决策者认知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出于谋求大国地位、加强国家安全和提升经济水平的战略意图,积极推行以东盟为突破口的"东向"政策,这一强势外交给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地区一体化格局带来深刻影响.作为东南亚的紧邻,云南自然受到印度"东向"的影响,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这一影响,对积极寻求云南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东向"政策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成了其显著特征.印度全面进入亚太,必将引起该地区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意图却模糊不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印度仍会继续在"多极化亚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其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安全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5.
印度国家认同建构要取得成功,必须理性地看待本国的民族、宗教等实际问题。但是,印度现行的国家认同建构政策存在着明显错误与局限。印度国家认同建构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印度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力度。印度南海介入政策背后有深刻的动因,包括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推行"东进"战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印度的南海积极介入战略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导致中印矛盾升级,加剧东亚安全困局。面对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采取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1905年10月,英国统治者实行了分割孟加拉的政策。那么,英国统治者分割孟加拉的目的是什么?是如何分割孟加拉的?印度人民又是如何反对分割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论述,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英国统治者的阴险、狡猾,能更全面地了解印度人民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本国的人口实施控制,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快速增长的人口将严重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如粮食、土地、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生育政策运作机制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国在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机制上存在的差异,探究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对人口生育控制的更为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9.
《圣地重生:朝圣和印度佛教的藏族再造》是西方藏学家吐尼·胡伯关于藏族朝圣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基于海外民族志田野资料和藏文文献,丰富多面地阐述了西藏的印度"认同"。考察了在藏传佛教当代化的语境中,圣地的创造与发明以及藏文化对于"印度"的想象和重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巴西、印度三国利用外资政策和绩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观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史,以中国、巴西、印度三国成就最显著。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了80年代后期巴西和印度也先后开始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本文分析了三国在不同发展模式下利用外资政策异同、效绩差异及其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1.
刘斌 《兰州学刊》2007,(8):41-44
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有所抬头,美国、日本和印度是炮制和散播中国军事威胁的主要市场.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军事上没有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美国、日本、印度三国鼓吹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背后是他们妄图建立世界和地区霸权的图谋以及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相似文献   

12.
利用调查数据从制度特征和村庄层面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呈现: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由于在"再分配功能强弱、兑现期长短、缴费多少"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同一地方相同的政策执行环境对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项目在同一地方的实施效果出现较大差异。因而应该针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制定不同执行方案,并考虑政策组合,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从1978年以来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利用外资工作逐步展开,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印度从1991年7月起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利用外资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两国在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方面都加大了力度,但由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同,利用外资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整体来看,印度利用外资起步早,90年代以前发展慢,效果不理想,但有的领域要强于中国;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优于印度,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印度新经济政策走向王德华近几年来,印度和我国一样,也在进行改革和开放。究竟印度会不会成为“新虎”,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此,看法褒贬不一。最近印度财政部长莫汉·辛格在对印度经济进行全面评估时说,“在只有短短两年半时间内,印度在工业政策、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5.
陶亮  李敏 《学术探索》2010,(4):126-133
印度独立后,出于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确保印国家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对外目标,不结盟成为印度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力求防止战争升级和扩大,为朝鲜战争停战作出了有益的作用。印度在战争中的表现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使不结盟成为亚非国家的共识,对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限于自身实力,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并未做到完全的"中立"。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战略是印度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的特殊地缘关系,印度的中亚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这种影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维护好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争取实现中印在中亚地区的"共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已无可争议地领先于印度.中国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更为丰硕的经济成果,主要应归功于改革惠及广阔的农村地区、对外的深度开放、"发展型政府"的作用以及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等诸多因素.但印度经济改革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重视发挥本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民主体制虽然效率低下但是也为保持改革的公正性和限制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此外,印度也更为注重对本土企业的培育等.这些都是印度的长处所在,值得中国在未来改革中认真地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随着英、俄在中亚地区"大博弈"的加剧,我国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两国觊觎的对象。在此期间,英、俄分别派遣小股"探险队"前往帕米尔,意在为划分政治势力范围进行地理勘测和情报收集。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代表人物荣赫鹏于1887~1891年的"探险活动",直接影响英属印度出兵坎巨提与私分帕米尔,是英国侵略新疆的明证。基于丰富的一手史料,本文对荣赫鹏的四次路线进行考证和勘定,认为其探查活动具有侵略性、军事性、政治性和地理勘察等性质。  相似文献   

19.
印度药品专利政策经历了殖民地时代、后独立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三个阶段,最终于1995年1月1日成为了WTO成员方之一。为保障印度本地药品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印度1970年药品专利政策也经历了设立“电子邮箱”接收专利申请制度的确立与修正、1999年专利法修正、2002年专利法修正和2005年专利法修正四个阶段。《印度2005年专利(修正)法》是在上述三次修正的基础上出台的印度现行有效的专利法。迄今,印度除了颁布一些实施该法的细则之外再没有修改过专利法。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59-65
从中国的儒道典籍以及被誉为"古印度《道德经》"的智慧典籍《薄伽梵歌》出发,能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在人性善恶关系、利义关系、万物本源的哲学核心、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五个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不过,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道"与"梵"的阐述方式差异、人格意识差异、追求"无为"的动机差异和实现和谐的方法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