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分别为东西方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通过对其思想的比较研究,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构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和学术研究传统的重要因素,是打开东西方政治文化差异之谜的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古代东西方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在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前人对他们政治思想的研究颇多 ,但对比研究则少 ,文章拟通过对他们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 ,找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上古时期,东方以中国的孔子为代表,西方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对修辞学进行共时的研究,还是进行历时的比较研究,我们都不能回避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两颗灿烂巨星.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在研究立意、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学术背景、社会基础、修辞观念、修辞功能、修辞伦理、修辞原则、理论体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是,两者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着眼于语言运用,都强调修辞伦理.这些造就了东西方修辞学研究上的不同范式,奠定了当代世界修辞学新格局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点,也有明显差异,相同点一方面表现为均有“尚中”的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所尚之中均非一成不变之“死中”,而是因时而化的“时中”;差异表现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各不相同———一为中和,另一为中正。分析比较其中庸思想不但对于理解两人的思想,而且对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充分阐述孔子与柏拉图各自对人际关系论述的基础之上,比较两人的观点,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东西方伦理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对其以后的东西方伦理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梳理和比较,并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阐释,对"什么是幸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悲剧理论是美学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到尼采,或者从孔子、王守仁、鲁迅、朱光潜到李泽厚,不同时代的大师们都曾在她的怀抱中大放异彩。而从东西方文化思想来说,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导致中西方悲剧理论朝不同的方向行驶。  相似文献   

8.
梭伦和孔子是古代东西方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都是从以人为本位的角度阐述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庸思想是中西思想史中所共有的珍贵遗产,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生活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古文明国度里的伟大历史人物,对中庸思想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二者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在探析二者中庸思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政治原则等方面对两人中庸思想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关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关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兴观群怨”说与“卡塔西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美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孔夫子与毛泽东,中国古今两个伟大“圣人”。他们之间有何关联,论者众说纷纭。毛泽东对孔夫子的态度与评价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为复杂。总起来看,毛泽东对孔子取历史主义态度,充分肯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批评孔子消极思想的同时,注意吸取孔子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自己的思想。毛泽东从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吸取和发挥的主要内容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强不患的精神;德治思想和人生修养论;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3.
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必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人性善恶认定的不同,造就了东西管理中监督机制在独立性、严格性及监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而模糊与精确思维的差异则体现为人才管理的扬长避短与中庸思想。此外,东西文化在分析、综合思维上的差异,对精神、物质的倚重差异等都造就了管理激励机制、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当然,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4.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观中的核心思想。儒家与亚里士多德都以维系动态平衡作为对中庸的本体认知,差异则是儒家以天道论人道,亚氏以形而上的理论推演方式剖析中庸的本体意涵。基于生命平衡观,二者都将中庸视为人的一种德性,将这种德性引申到人的实践活动中,以行为的适度为中庸的伦理内涵。儒家以仁义为贯彻中庸的总德性,亚氏以公正为贯彻中庸的总德性。中庸思想对于个体和当代社会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刘道玉校长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学者彼德森教授和西东堂大学的印度及东方思想史学家法兰柏高斯基教授来我校哲学系做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论印度佛教》、《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异同》以及西方思想能从东方文明中学到什么?》等四场学术报告。其中,《西方思想能从东方文明中学到什么?》是由两人以对话形式合讲的,它是全部讲演的总结和概括,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兹就这场报告的主要观点加以简要介绍。两位学者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作为西方思想的代表,以印度和中国思想作为东方思想的代表,从中选取若干基本范畴,通过比较这些范畴,分析东西方思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东西方思想彼此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首先,他们讨论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彼德森教授指出,提到东西方思想的比较和交流,这就意味着二者存在着差异和隔阂。在东方思想中,许多概念非常丰富、深刻,而且极有价值,但很难翻译成西方语  相似文献   

16.
孔孟与亚里士多德同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大思想家,分别在中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孔孟与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他们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对某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和孟德斯鸠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政体理论也都构成了他们政治思想的基础。从形式上来看,孟德斯鸠承袭了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的框架,并通过这样的框架讲出了十分不同的内容。孟德斯鸠从根本上改变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德性不再作为区分政体优劣的根本标准,原因在于他将德性从其与智慧的关系中剥离开来,而降低为一种激情。于是,对于所有的政体,其动力——德性、荣誉、恐惧,都将处于激情的层面。因此,无论哪种政体,其权力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另一个与亚里士多德分类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孟德斯鸠将专制主义单列为一种政体类型。这一方面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述原则的改变所致,专制主义这种权力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成了现代政体最危险的演变可能。孟德斯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写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提出了"中庸"思想.在其教育主张中,"中庸"思想充分体现在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庸"之道的统治者之中,他们还确立了因材施教、注重道德实践、循序渐进以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柏拉图是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奠定中西方文化走向的思想巨人,与中西传统世界的理性化进程同步,孔子与柏拉图诗学的建构都是在文化理性的要求下进行的,但由于确立自身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导致了彼此的差异。他们诗学思想中的接受意识,深刻的影响了中西方诗学的走向。孔子与柏拉图的读者接受意识体现在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接受过程和接受效果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比较,探讨他们审美接受思想的异同及原因,从而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西方主流诗学。  相似文献   

20.
墨子与亚里士多德作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在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他们的历史地位则完全不同。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初期特征及其历史影响。本文从中、希文化产生的不同背景入手,着重探讨了墨子与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自然科学及政治理论诸方面的异同,进而分析他们对各自社会历史的不同影响,并由此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必须在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上进行质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