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从《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纪阿拉伯社会主流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古时期的阿拉伯民间神话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反映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惟一经典作品.其所反映的,是阿拉伯民族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史,是了解和考察中世纪阿拉伯社会转型进程的一个缩影,是阿拉伯帝国处于上升发展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走向繁荣并形成其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哲学不仅是阿拉伯民族,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诸多东方民族的智慧结晶。阿拉伯哲学先驱铿迪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学说反映了阿拉伯哲学的4个基本特点:1.强烈的宗教性;2.折中主义调和性;3.继承性和创新性:4.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哲学不仅是阿拉伯民族,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诸多东方民族的智慧结晶.阿拉伯哲学先驱铿迪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学说反映了阿拉伯哲学的4个基本特点:1.强烈的宗教性;2.折中主义调和性;3.继承性和创新性;4.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泛阿拉伯主义萌芽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主张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本文简要论述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伊拉克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最后分析了伊拉克在历史上长期成为泛阿拉伯主义民族中心和泛阿拉伯主义在伊拉克恒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承上启下、连贯东西,它与多民族文化的接触长期、全面而深入.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定要反映在语言上,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层面中.每一次文化交流大潮过后,都会在交流各方的语言中沉淀下一层交流的印证--借词.在阿拉伯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中都沉积下了大量的借词.本文专门讨论阿拉伯语输出的借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舆情指数(2011)是阿拉伯研究与政策分析中心实施的阿拉伯国家首个大型、综合性舆情调查的报告,从阿拉伯民众总体状况、"阿拉伯之春"、民主问题、民众对国家机构的信任度、宗教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阿拉伯民族问题等六方面量化展现了受调查者的态度。本文选择其中关于"阿拉伯之春"的部分进行解读,并考察了阿拉伯媒体对阿拉伯舆情指数的态度。此外,本文还对阿拉伯舆情指数的意义和不足做了评析,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①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例证. 一、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始起阿拉伯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朝第六任哈里发时期(公元7世纪后半叶),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达到顶峰.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哈立德·本·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国家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阿拉伯民族主义共同利益,阿拉伯国家均支持巴勒斯坦人事业,这为巴勒斯坦人的长期斗争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同时,阿拉伯各国又有着不同的利益考量,这对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即阿拉伯民族主义往往是实现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利益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阿拉伯民族主义共同利益,阿拉伯国家均支持巴勒斯坦人事业,这为巴勒斯坦人的长期斗争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同时,阿拉伯各国又有着不同的利益考量,这对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即阿拉伯民族主义往往是实现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利益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文本被视为一种记忆。本文以《一千零一夜》为例,从文本学分析的角度,探索《夜》反映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前期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表征分析,我们看到,《夜》的民族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同一性,并以伊斯兰教为核心思想,"阿拉伯人"不再仅仅限于种族和血统含义,而是包含了宗教和文化概念,甚至以"穆斯林"的宗教身份涵盖"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2.
权力观是以权力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判断民众与执政者关系的价值观。《一千零一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宣扬“劝君施仁”的权力观,通过故事的铺展,描述了以国王们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权力特征,以及民众对统治者“权力”行使的思辨和诉求。其中要求实现“公正”的基本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历经六十年的中阿关系进行了回顾,政治上双方相互支持,维护权利,经济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10年底中东发生动荡后,中国一直密切关注,希望阿拉伯国家早日结束动乱、恢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国家会增加对中国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坚持不干涉内政、主张政治解决争端立场的理解,会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是可以信赖、可以交往的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阿关系将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统一是纳赛尔主义的核心。阿拉伯统一思想并非纳赛尔的发明,但对于阿拉伯统一的途径、依靠的基本力量、统一的原则等关键问题,纳赛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强调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团结和统一,突出埃及在阿拉伯统一中的核心作用,将阿拉伯统一与社会革命相联系等都是纳赛尔阿拉伯统一思想的重要特点。纳赛尔主义所强调的阿拉伯团结思想、社会公正思想以及宗教政策对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现代化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二十一世纪初中阿合作论坛的成功启动推动中阿能源合作大踏步推进。互惠共赢造就中阿能源合作强大生命力。未来双方将抓住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构建互利、安全、持久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以推动双方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探析了穆斯林世界中的伊斯兰资本市场上发展最迅速的部分,即苏库克(Sukuk,即伊斯兰债券)市场。首先,笔者界定了苏库克作为专业术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其次,论述了苏库克的基本特点;再次,本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苏库克在其运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分析了苏库克在阿拉伯世界经济转型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于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之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阿双方应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构筑中阿教育合作的平台,使各自的民族教育以高起点和高速度融入国际教育主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差距。事实上,由于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中阿教育合作已呈现出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逐渐拓宽、合作层次日益提高的趋势。鉴于埃及是与中国开展教育合作起步最早、成绩最为显著的阿拉伯国家,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埃教育合作现状和分析中阿教育合作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对中阿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利益。基于此,本文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这三家阿拉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中国崛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考察点,解读中国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改善和加强国家形象构建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Arab American intermarriage using 1990 U.S. Census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high rates of intermarriage consistent with an assimilation perspective. Over 80% of U.S.‐born Arabs had non‐Arab spouses, implying a diminishing ethnic ident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s show that for both sexes, those with part Arab ancestry, the U.S. born, those with strong English‐language ability, and the highly educated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out‐marry, as were Arabs of Lebanese ancestry. The cultural and structural assimilation of Arab Americans is facilitating intermarriage, with indicators of acculturation being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especially for women. The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ethnic options for children of intermarried cou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