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本文对刘禹锡自称“事佛而佞”的心态进行了分析 ,认为他是受到了历史和时代风气的熏染 ,才产生了精研佛理、结交禅僧等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活动的。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当时流行的禅宗的社会作用的思考和研究 ,而不是仕途受挫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卡尔·波普(Karl·Popper,1902~1994)是以科学哲学著称于世的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主张通过渐进的改良实现“较合理的社会”即“开放社会”,并系统地阐述了改良主义历史观。他认为抽象的哲学认识论并非远离政治的,恰恰相反,不论自觉不自觉,认识论观点和政治观点是相互影响的,并声称他的认识论观点和他的改良主义历史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渐进改良”的历史观在波普看来,“开放社会”比之“封闭社会”是…  相似文献   

3.
曾以《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一书获致好评的董学文教授,自1987年开始呼吁建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引起了理论界的众多反响。他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经典形态”与“当代形态”两个概念,并努力论证、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和有机联系,以及从“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过渡的途径。他的理论设想集  相似文献   

4.
傅德元 《江汉论坛》2006,1(7):82-88
本文叙述了刘成禺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的历程,以及他在美国主办《大同日报》时,与一位美国白人女子Jennie恋爱结婚,婚后由于美国种族歧视政策而导致这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悲惨遭遇,以及现在刘成禺的具有四分之一华裔血统的孙女刘爱美“寻根”问祖的情况,对刘成禺及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等进行了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5.
萨特前期所说的自由可以说是纯粹个人的自由,看不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二战”期间和战后,他的思想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对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论者对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蔡邕碑颂具有鲜明的经学色彩,其与《尚书》更是有着密切关联。蔡邕本人不仅谙熟《尚书》,还与《尚书》传人有直接交往。其碑颂则大量运用《尚书》典故,且主要取自虞书。他在取典时遵循如下原则:典故与碑颂所言事象相契,所涉《尚书》政治角色与碑颂主人的官职相契,典故的取舍多与碑颂主人所治经典相契。对《尚书》典故的密集运用及体式因袭,使蔡邕碑颂具有鲜明的《尚书》风格。这正反映出汉代经学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乌琼芳 《阴山学刊》2007,20(2):35-39
诗歌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显然外化”的文学样式,也是较其它文学样式更贴近时代情感、时代情绪的文学样式,对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的梳理,可以看出他由“热血青年”到“追求荒诞美”的生命历程、其诗歌“社会情绪化”的过程,以及“否定”、“逃遁”的社会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波及全球的SARS病毒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再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从建立“风险社会”的规范性理论体系出发 ,探讨了“风险社会”理论的边界条件、“风险社会”理论的问题域以及“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 ,试图尝试建构“风险社会”理论体系。这一研究无疑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背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煌明 《中州学刊》2003,(6):151-155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进行尝试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义"、"事"之别与"今"、"古"之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学史上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对于孔子和《春秋》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今文家视孔子为一政治家 ,因此 ,今文家以“春秋重义不重事”为方法论而重“义”轻“事”即重论轻史 ;古文家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家 ,他们强调《春秋》的“史”的意义 ,故古文家重视对于六经中的音韵训诂、典章制度的考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风 ,对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谤书”的骂名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即已以官方立场 ,判定这部书“微文讥刺 ,贬损当世 ,非谊士也”。到了东汉末年的王允 ,更是直呼《史记》为“谤书”。《后汉书·蔡邕传》载 :王允诛董卓 ,又欲诛与卓相善的蔡邕 ,邕乞残身以续成汉史 ,王允曰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 ,使作谤书 ,流于后世。”遂杀蔡邕。王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在官方立场左右下的正统文人对这部书的普遍看法。这以后 ,刘知几、王夫之等视之为“谤书”的更是络绎不绝。针对“《史记》是谤书”这一论题 ,历史上亦出现过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人物。最早见载…  相似文献   

12.
皮亚杰的社会学理论一直在我国读者的视野之外。皮亚杰的社会交换论比现代社会交换论要早,它重视交换过程的形式化,贯穿发生学的思路,强调平等、互惠与公正的思想。就皮亚杰的核心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而言,他并不是如许多批评者指责的那样忽视了社会因素,而是用“交换”这一社会学范畴奠定了认识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展骥 《人文杂志》2000,(1):134-137
一、二者之分辨在台、港60年代末,文坛中常见到“人身攻击”一词。大家都视它为“禁忌”,这实由于把它混淆作“人身攻击的谬误”所致。“人身攻击”是指以语言指责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德行;它的“谬误”是指论者a撇开论题P而仅从他人G的为人、处境来立论,甚至据此以推翻他人G原有的论点P;如果止于前者,则犯“离题”。如果加上后者,则为因果上的“不相干”谬误。显然,“人身攻击”与“人身攻击的谬误”,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前者是道德贬评,后者是逻辑犯规;我们可以只作“人身攻击”而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相似文献   

14.
"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国内哲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界,“社会空间”被频繁地提及。人们习惯于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使用“社会空间”一词构筑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赋予了“社会空间”概念以丰富多样的理论内涵。面对学界关于“社会空间”的众多解释,区分出狭义“社会空间”概念和广义“社会-空间”概念,对二者所表达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做概括性地梳理,可以纠正当前“社会空间”一词表意的混乱情况,为“社会空间”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间的沟通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符生活于东汉王朝由“盛世”转向“衰世”的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他肯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荣枯盛衰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不断地经历着“世推移而俗化异”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王符不只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象)”是王符的哲学名句。他的这一哲学名句,对于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保证每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瑞出身于破落的小官吏之家,处于明王朝由盛转衰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海瑞一生坎坷不平,仕宦生涯沉浮曲折,形成了他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新思想。1严厉抨击弊政,提出平等思想。海瑞对当时弊政的抨击是十分严厉的。首先,他不顾杀身灭族之祸,直言敢谏,于嘉靖四十四年十月上《治安疏》。指责嘉靖皇帝“君道不正”“一  相似文献   

17.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乐耕同志的《“颠不刺”绎解》一文,读了获益不小。乐耕同志认为董解元《西厢记》方言“颠不刺”一词,仍依王季思先生注释“风流“为宜。他的根据是董西厢“引子”末尾有“穷缀作,腌对付;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刺的浪儿每许。”意思是:既然上句有“怕曲儿捻到风流处”,则下句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中的“颠不剌”,就是上句“风流”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奥秘之一是他的超出“相”(理念 )世界的至善 (最好 )境界。一系列难题围绕这一境界展开 ,比如本体论与实践哲学、存在与“是”、存在与“一”以及存在与“好”的关系等等。新柏拉图主义大师普罗提诺阐发柏拉图真谛的努力集中在对于这一奥秘的读解上 ;其读解既彰显了柏拉图的原意 ,又富于原创性 ,回应了他的时代的处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可能都注意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学人越来越多地从“财富”的角度抱怨社会的吝啬乃至不公平,社会人则越来越多地从“才富”的角度指责大学的缺席乃至失职失责。双方相互在抱怨着和指责着。其实,这种情形已然暗含了大学与社会有着不同的使命。如果说社会应该弹奏“财富主题”,那么大学则必须护守“才富主题”。后者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相似文献   

20.
“法轮功”痴迷者对李洪志的崇拜和对他散布的歪理邪说坚信不移 ,这种现象在精神医学上可称为一种“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 ,”它不仅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而且也属于“精神卫生”的研究内容。对“类妄想性亚文化信念”的认识及治疗 ,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这类精神病发生的预防上 ,在揭示了“法轮功”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 ,唤醒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