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土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本民族生活习俗、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本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并体现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2.
黄柏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
任何民族的服饰最初都是作为生活用品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服饰的用途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其审美功能、民族识别功能等社会功能逐渐增强,其实用功能逐渐削弱,或作为一种记忆符号保留下来,或在特殊的场合出现,或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和欣赏,民族服饰慢慢地退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民族服饰功能作用的变迁导致原材料、图案、设计者与制作者、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规模、生产地、服饰工艺等多方面的变化。引发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基础的变化、政府的政策、族际交往和文化互动、价值观念的变化、新技术的介入、新兴产业的拉动、文化精英的倡导等等。民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不是整齐划一的,也是渐进的。因此,要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以便保持民族传统服饰更多的原真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民间工艺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权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26-31
文章通过对土家族地区传统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土家族传统织锦、刺绣、竹编、竹筷等工艺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民间工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这一变迁对民间工艺带来的影响和引起变迁的原因。文章指出,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经济基础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现代传媒和旅游业的影响,政府的引导,学者和文化人的介入,现代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华北农村服饰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明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服饰是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重要反映。近代以前的华北农村,服饰款式单调,用料粗糙,整体水平较低。近代以来,这种状况有所变化:工业纺织品取代手工纺织品,各种新颖的服饰款式不断出现,种类日渐增多。这种变化是缓慢而又不平衡的,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华北农村的整体社会变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希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31-36
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非常明显.从变迁的原因来看,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是内在原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陈丽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5-9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60-64
土家族服饰不仅在形成、发展、演变阶段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而且在创新阶段亦应兵有这两个重要特征.当代既要对土家族传统服饰进行合理的传承,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创新,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土家族现代服饰. 相似文献
8.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3):13-16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家族的服饰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反映土家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反映土家族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反映土家族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四是反映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载体。研究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深化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进土家族服饰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家寨作为典型的土家族古村落,以工艺精美、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吊脚楼群而闻名。通过分析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特点,认为其变迁源于人们对现代性的诉求。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方法以延续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的传承,更好地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 相似文献
10.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7-10,17
以潭溪土家族为个案,描述和分析了其认同的层次和变迁,回应了人类学的族群理论。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体现出高层次认同与低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各自发展的特点,其变迁的趋势是由血缘性、地缘性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方向发展。个案研究亦表明,学界关于族群认同的根基性与工具性之争是可以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柏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44-51,55
文章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指出: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危、变异、衰退几种状态,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种局势,土家族地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地方党委和政府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启动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的工作,民间文化传人开始受到重视,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等。文章进一步指出,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必须在全民族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利用好法律的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把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把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把历史文化名城(镇)、把旅游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把博物馆建设、把学校教育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使人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并且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这种研究,试图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成果和历史作用加以清理与总结,并力图为已走入21世纪的中国人学研究及其人学建设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丁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3):105-109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互习染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文化的主动接受、被动适应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习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本祥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不再信仰;其内容是对价值的虚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既有前现代,又有现代和后现代,因此当代中国虚无主义内容既包括对传统价值的虚无,也包含对现代和后现代价值的虚无.因此,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和对待当代中国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覃娜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10-13
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村庄——玉村为研究对象,展示和解释了该村出现的出嫁女“赖娘家”现象,反思了当代土家族婚姻家庭形式变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土家族婚俗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土家族婚俗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试图为土家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徐炼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73-75
在对传统理学的批判中,我们不应该忽视甚至抛弃其中的精萃。理学尤其是湖湘理学的经世致用、践履实干之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所急需的。在对当代社会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理学仍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从内涵到外延、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核心理念是:优先保障信息安全的重点安全理念,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互动安全理念,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综合安全理念,以及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安全理念。我国在整体上应确立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以政治安全为前提、以军事安全为后盾、以合作安全为途径、以综合安全为标志的新的国家安全观,构建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十大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