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论,它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建国后对《长恨歌》主题的讨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双重主题说。 讽谕说认为不但《长恨歌》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李、杨的讽刺,而且诗人的创作意图也在于讽刺。又有论者提出帝妃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的观点,因而《长恨歌》只能是讽刺而不可能是歌颂。 爱情说…  相似文献   

2.
元人白朴的《梧桐雨》杂剧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著名历史悲剧。在历史上,李杨故事本身是极其离奇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在帝妃关系史上,诚为罕见;况且,它又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纠合在一起,就显得更加复杂了。从而使许多反映这个故事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呈现了复杂的状态。在白居易《长恨歌》和洪升《长生殿》的主题讨论中,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诗词三首》,以赠别、吊唁、咏史为内容,分别描述了夫妻之爱情、悲吊了战友之逝世,歌咏了历史之沧桑。诗人健笔纵横,信手挥洒,无不写得言近旨远,理至情深。品之,“诗味”醇浓,沁人心脾;赏之,“特色”奇佳,光彩照人。它们是清算林彪、“四人帮”罪恶言行的锐利思想武器,也是繁荣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学习典范。 (一) 在毛泽东同志公开发表的诗词中,《贺新郎》一词是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作品。词的题材和主题,是直接描述革命夫妻生活的爱情的颂歌。因此,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耳目全新之感,实在弥足珍贵。 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4.
磊敏 《社会》1990,(10)
爱情,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歌颂的永恒主题之一。婚姻,人们千百万次讨论着、实践着的人生主课之一。有人说,婚姻是两性甜蜜的结合,是爱情的升华,是事业的动力,是幸福的源泉。也有人说婚姻是苦涩的不幸,是爱情的坟墓,是搭挡过日子,是生儿育女,一辈子尽义务。孰是孰非?难以评说。婚姻的甜酸苦辣,个中滋味,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有数。  相似文献   

5.
中西良心论比较——兼论良知说的当代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普遍概念,它的正面意义表现为廉耻、正义、向善、正直等;它的负面意义表现为畏惧、忏悔、内疚、自责等。就良心所代表的自由意志、自我立法而言,它表现为道德的主体性;就良心所反映的社会道德律则而言,它的内容义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关于良心学说,中西方有共同点,又表现出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讲“去恶带动为善”,中国讲“为善带动去恶”;西方良心说排斥情感,中国良心说调动情感;西方良心说重认知,中国良心说重体知。本文提出,在现代道德的重建过程中,道德的内在性、主体性和个体性问题日渐突出,通过对中西良心说的辩证理解和现代诠释,良心论的重振,必将有益于我国现代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试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年在伪满政府任过要职的岸信介等人把对我国东北14年的殖民统治说成是“开发”、“建设”满洲的谬论和国内某些“学者”主张中国再现一次殖民地历史的论调,以翔实的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14年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危害及其恶果,从而揭示出殖民统治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亨特在一篇题为《被爱情所缠绕的世界》中,阐述了他对性和爱情的看法。他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性观念和爱情观。社会批评学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冠以许多特殊的名称,如“原子的时代”、“顺从的时代”、“恐惧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等等,但我们的耐代也是一个“爱的时代”,这并非哗众取宠,也非玩弄文字游戏,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言之有理的。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时期象今天这样地对待爱情和性。不仅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戏剧、电影、小说、故事泛滥成灾,而且新闻媒介中也充斥了各种浪漫史、爱情、忠贞不二和风流韵事。1955年,当玛格里特公主信守诺言,嫁给塔思思德上尉时,西方数以千计的人感到由衷的同情;1057年,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承认爱是至高无上的,并允许铁饼冠军与美国一位扔大锤的小伙子结婚时,布拉格市民把他们的结婚日变成一个全市的狂欢日;1958年,当日本王子打破习俗,发誓没有爱情不结婚时,曾有多少日本青年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年奔走相告,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8.
任何时期的文学艺术都具有歌颂与暴露两种社会功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也不例外。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文艺的两种社会功能存在片面理解,所以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倾向:或者只强调歌颂,反对暴露;或者只强调暴露,反对歌颂。这两种做法都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带来危害。为了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我们的伟大时代,使文艺真正担负起“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使命,我们有必要对文艺的两种社会功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其中主要一种观点认为:《长恨歌》一方面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一方面又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两者互为矛盾,此即所谓“二重主题”说。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长恨歌》的“题解”中说:“……其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哀,寓有同情之意。诗以传说作为素材;而作者的目的,则不但‘感其事’,同时也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荒淫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得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均持这一观点。这一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存在这一矛盾,不仅《长恨  相似文献   

10.
由一九二○年的《棠棣之花》,经过一九二五年的《聂嫈》,到一九四一年的《棠棣之花》,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前后绵延了二十一年之久。关于这个剧本,郭沫若说过下面一段话: 《棠棣之花》的政治气氛是以主张集合反对分裂为主题,这不用说是参合了一些主观的见解进去的。望合厌分是民国以来共同的希望,也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历代人的希望。因为这种希望是古今共通的东西,我们可以据  相似文献   

11.
论林子爱情诗《给他》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劳动产生了文学,当文学开始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爱情——这个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发展而演变的永不衰竭的主题,便郑重而严肃、牢固而倔强、热烈而深沉地占据了文学领域。不是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有毫不掩饰地对真挚爱情讴歌的奔放之声,而后的几千年,反映这象征着美好、幸福、和平、理想的爱情主题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作品和它所表现的思想,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不断地开拓着新的意境,变换着新的角度,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不必更多地探究爱情的主题为什么会这样经久不衰,除了在文学的王国更适应于爱情的生存与发  相似文献   

1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伟构,思想艺术成就突出,影响深远。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评价,众说纷坛,有把一切美誉奉献给它的拔高,也有离开当时历史条件的贬低。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是必要的。 崔莺莺、张生的爱情是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自由爱情。崔张在佛殿上邂逅相逢,以至相爱,终于私通,历经了才子佳人爱情的一见钟情──相思苦闷──密约偷期的曲折过程。他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所采取的隐蔽方式──暗里曲折地挣脱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是在当时社会环境里唯一可能获得成功的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食、色,性也。”那么,吃喝是否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呢?近些年来,确实也出现了几篇专写吃喝的小说。陆丈夫的《美食家》,说的是一个闲得无聊又擅长于享受吃美味食物的品尝家;孙春平的《吃客》,讲的是一个冒充大干部模样,专到宾馆里混筵席吃的馋鬼。不过,写吃喝的题材,比起爱情题材来差得  相似文献   

14.
“钱”,有不少别名,早一些的,有“孔方兄”、“大勒斯”,晚一些的,有“大团结”、“花纸头”之称;而近年来,则冒出来一个时髦名字:“分”。一些个体户爱把钱叫做“分”,把一张十元币叫做“一张分”。十元币怎会变成“一张分?”现象的背后,有社会心理在。按币值,一张十元币应该等于“一千分”,把它称作“一张分”即“一分”钱,币值减少了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币值的缩减,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上一部分人金钱观念的变化,具体说,即由先前的“重钱”变成了“轻钱”而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些人手头的钱多起来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个别少数人甚至成为百万富翁。钱的增多这一经济存在的条件,必然产生消费上对钱的小视、轻视乃至无所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1 从古到今,人们都在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但是,这“理想”二字,有时并不明白,因此也就受着折磨。有人把“爱情”理解为纯粹“情之所爱”,是完全属于个人的。这是一种误解。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一,是一种复杂的、圣洁的、崇高的感情活动。它不仅包含有“情”,还有思想和意志。因之,它是理智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它是现实的,也是最富有理想的。婚姻则是爱情的延续和固定。婚的含义是明男女之礼;姻的含义是明亲戚之别。也就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一旦付诸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主题思想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1月16日,西安师专中文系87级同学在主讲教师师长泰副教授的指导下,举行了《长恨歌》主题思想讨论会。《唐都学刊》编辑部应邀参加,辑得论文16篇,现将主要论点综述如下: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国内学术界曾展开过多次讨论,迄今为止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三种观点: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这次讨论会上,同学们广征博引、尽抒己见,有的声援爱情说,有的支持双重主题说,有的还从新的角度、新的观点观照作者、作品,得出新的结论。就支持传统观点的同学来说,他们并非是人云亦云式的随声附和。很多同学支持爱情说,  相似文献   

17.
郑洁玲 《唐都学刊》2006,22(3):154-156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唐诗坛上,白居易的《长恨歌》特别引人注目,因其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加上故事本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所以《长恨歌》的主题至今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体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诗的主题持四种不同看法,即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世界观矛盾说等。我认为,尽管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都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我觉得,对于《长恨歌》应该和别的古代作品一样,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及其作品产生时的特定社会环境,并结合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学主张,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诗的主题。根据《长恨歌传》及有关史料,此诗作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时年35岁,调任周至县尉。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中唐,国家百病千疮、百业待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忧外患,使本来就凄凉的  相似文献   

19.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和《乡村爱情》等当代电视“乡村剧”,通过影像故事参与了“现代化叙事”,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乡村剧“现代化”叙事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立足现实反思人性─—谈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创作倾向王吉梅,阎黎在我国的各类外国文学史书中,莎士比亚被一致地定性为人文主义者,其作品被一致称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这种观点的证据也许来自两个方面:一、作者的早期作品以歌颂爱情、友谊的胜利为主题;二、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