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青海的文化地理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缘文化学的角度看,青海可以分为四大文化地理单元,即柴达木盆地文化、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和青海湖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央政府为把青海纳入其统治范围,对河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管理措施:行政上完善军政设置,政治上推行土流参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文化上以儒教化民众,培养治国理事人才等等。上述政策的实施,对青海河湟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取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对藏民族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口数量进行历史考察,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进而得出了这一时期的藏族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史的空白,这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实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情况,着重从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族际通婚和经济交往等方面,分析并论述河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和谐的民族关系,探寻其兼容并包、寻求共识、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特点及原因,从而为我国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论述的河湟人 ,是指甘肃南部以临夏 (河州 )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及青海海东一带的居民。全文在叙述中原汉民入迁、开发河湟地区的历史之基础上 ,分析了河湟人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青海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大通河、湟水流域和循化、化隆到贵德的黄河谷地。它北接甘肃的河西走廊,与丝绸古道毗连;东南直通素有“小麦加”之称的甘肃临夏,和洮河流域相连;历史上的“丝路辅道”又从这里蜿蜓穿过,将甘、青的河、湟地带连成一体。自古以来,曾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开拓了青海;回族、撒拉族为主体的青海穆斯林,同各兄弟民族的人民一道,也在这里栖息、繁衍了近千年的时间,为青海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祈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12.
在空间布局方面,青海城市(镇)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河湟谷地和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海西地区,其他区域城市(镇)发展的重点在于增加人口规模,提高城镇的辐射功能和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功能;在规模结构方面,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加大特色小城镇建设力度,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悠悠岁月,积淀了青海丰富灿烂的文化。无论是民俗还是宗教,不论从城市还是到乡村,载歌载舞的节日,精彩纷呈的盛会,都赋予这方厚重美丽的热土神秘、犷远的地域特色和浓郁、强烈的民族气息,千年不化。 走进青海,歌如海,舞如潮。青稞蘸绿、菜花铺金的季节,嘹亮的“花儿”(青海的民谣称为“花儿”)自田间或原野飞出,此起彼伏,绵绵不断。河湟“花儿”、藏族“拉伊”,土族婚礼曲、回族、撒拉族宴席曲、蒙古族“高林道”,汉族平弦、贤孝等群众参与性极高的民间艺术活动遍及乡野,随处可见可闻。 景色宜人的夏季草原上,人们盛装云集…  相似文献   

14.
河湟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弦、越弦等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曲艺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百多年来,传承方式单一,本土化过程明显。近几十年来,河湟民间曲艺经历了阵痛,也面临着如何发展和革新的问题。本文在对青海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平安等地民间曲艺发展现状进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并结合目前河湟民间曲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16.
青海是全国回族聚居的主要省份之一。青海的回族是我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全省共有回族53万多(1982年),占全省总人口的13.7%,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7.4%。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和西宁东关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均有回族散居和杂居。  相似文献   

17.
"猫鬼神"是青海河湟地区汉、藏、土等民族言之色变的一种邪神。本文从宗教学和民族学视角对其历史流变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河湟失陷,在唐代君臣和朝野上下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君臣时刻梦想着收复失地。张议潮起义,驱逐了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表示归顺唐朝,曾令唐人欢欣鼓舞。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唐诗中表现了唐人痛失河湟的悲伤、收复河湟失地的呼声和欢庆河湟收复的心情,歌颂了朝廷的决策和河湟恢复斗争中的英雄张议潮等人,也反映出唐王朝与归义军在河湟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相似文献   

19.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河湟流域的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河湟"花儿"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河湟"花儿"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20.
河湟区域在宋夏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制夏、拓土的需要,北宋在河湟区域大量修筑堡寨。堡寨成为北宋镇守蕃地和河湟地区发展农、牧、商贸业的重要基地和民族融合、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