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洋世纪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认识并梳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伦理五方面宣示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6):33-41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及文化历史意义,建设《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向、实施构想以及在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纪录片创作的设计与构思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出一项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源于一体,采用数字化影像、数据光盘、网络下载、书籍著作等立体化传播手段集成的手段形成的新兴科研成果,是海南多学科、多领域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它的社会历史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邵艳平 《兰州学刊》2014,(1):201-203
两宋时期,我国对日贸易不仅肩负着商品流通的使命,也进行着文化传递,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宋朝商船将搭乘船只的中国商人、僧侣、工匠、医者等送入日本,更有部分人士定居当地,为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宋代319年的历史中,北方、西面少数民族势力突起,常年战事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但是,造船术的改进、航海术的提高、手工业的发达带动了海上贸易渠道的发展,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5.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和平友好之路,更是文明互动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及非洲、欧洲诸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交流的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无论地处东方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位于西方的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均对这一海上交通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晚,但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则更为恒久。通过这条航道,古代东西方国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卫调和;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海上交通干道所系连的分支网络,交流往来,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就此意义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亚、非、欧各国走出封闭,打破孤立,开启门户,放眼世界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诸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往和贸易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是探索阶段,唐、宋时期是发展阶段,元代、特别是明初,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展,并使之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商人建立了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袤的国际市场网络,显示出海外贸易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极盛转向衰败。16 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由西方到达中国沿海,并于1553 年及其后以行贿、威胁等欺诈手段租取我广东香山县之虫豪镜澳,逐步开行设市,辟为商埠,是为澳门。撇开政治的因素和影响不说,由于葡人对澳门的经营,一是打破了东方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旧格局,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至世界各主要国家,形成由新的内容形式构成的新格局。二是由于葡人的经营和澳门的繁荣,促进了明中后期中国商品的出口和大量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语言有不少闽南方言元素:日本、韩国和越南的汉字音和闽南方言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频繁往来巩固了语言和文化联系;唐宋以来,不断有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这些移民带去的闽南方言渗透到了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中。沿线国语言文化的共同元素,可以为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  相似文献   

8.
蔚兰的大海,围绕着我们的国土。从东北到西南,我们的祖国有绵延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我们的人民就熟悉海、热爱海。“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民族崇高博大的胸怀;“乘桴浮于海”把我们的文化传向远方,是我们古哲人的善良愿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着那缥渺的海市蜃楼,我们的祖先曾产生过多少幻想和传说。因此,对于海上交通,  相似文献   

9.
阳江地区是广东南路与珠江三角洲的交通咽喉,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转运港,在一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少相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存的历史功能看,可分为港口与贸易遗存、文化景观和海防设施遗存三大类,其中有的保护、开发科学到位,但是有一些保存一般。  相似文献   

10.
最近,鲁东大学刘凤鸣研究员给丝绸之路研究奉献了一部鼎力之作--<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1.
惠萌 《西域研究》2020,(2):166-169
<正>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首次将汉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的交通路线与以丝绸为代表的东西方贸易品联系起来以后,((1))"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丰富和扩大。((2))在此情况下,丝绸之路于是又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建诸上的百余年中外多学科丝路研究则涵盖欧亚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涉及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人类文明成就,产生了难  相似文献   

12.
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从西南川滇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亚洲大陆著名的“民族文化走廊”。近十年来,随着大西南经济开发的日益扩展,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在学术界成为一个热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将视点过多地投向对沿途民族风情的考察和文化现象的模糊研究上,而对丝路的路线走向、变迁及贸易发展水平等基本问题却很少给予注意,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西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蓝勇在实地考察和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该课题的学术专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以下简称《南丝路》),填补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这一空白,使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输出的渠道,更是生产投资、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互利共赢建立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多极化,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必然呈现多极化趋势。上海由于其区位优势,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朝与高丽朝之间的海上航路,是中韩两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发展,宋丽海上航线先后经过由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蓬莱)至高丽翁津(今朝鲜海州西南)航线变迁为宋明州(今浙江宁波)到高丽的礼成江碧澜亭(今开城西海岸)航线.宋丽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了两国物质贸易的繁盛,也承载着两国人文往来和精神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吴文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活动,将于今年2月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环的古刺桐港(今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当此之际,我们深切地怀念为我国海外交通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吴文良先生,特撰此文,以示纪念。艰苦奋斗潜心保护文物吴文良,福建泉州人,从1928年到1969年从事海外交通史收集和研究工作达四十年之久。旧社会,他在艰苦的经济条件下坚持搜集和研究工作。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两脚踏遍泉州罗城各城门的城基础挖掘工地。1946年,他在南门城发现一方伊斯兰教寺碑刻,因要价太高,无力购买,随即告知清净寺葛笃庆出资购买,收藏于泉州清净寺,保留至今。1948年,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省教委田建国撰著的《高等教育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以立体思维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把微观与宏观、纵向与横向、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结合起来,以大教育的视角,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全书由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学、微观高等教育学三编二十四章组成,四十万字。我国教育界老前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于北辰为该书撰写了序言。  相似文献   

17.
18.
李金明 《东南学术》2001,(4):167-175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由福建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丝绸等商品。这条航线人们普遍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它前后维持长达两个半世纪,为世界航海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且经历最多艰难险阻的航线之一,它促进了拉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开城 《南方论刊》2011,(11):14-17
自秦汉以来,中国利用海上交通主动开展中外商业贸易交流,形成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还很不够,要放眼国际、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现代旅游,做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提出的与东盟共建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使得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焕发出时代活力,这将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力推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应超越"遏制—制衡"的"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定位于实现"互构的普遍主义"。并且,具有中国主体性贡献的"天下"世界观及其所蕴含的"无外"原则,应当成为规划及践行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所依凭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