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2.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举办的拜祖大典可以看做是一种记忆的仪式传播,它在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同源"的观念代代相传,使"和谐和睦和平"的美好心愿广为传播。拜祖大典的"仪式重演"与符号象征不但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个"认同的空间",而且是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向心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软力量。  相似文献   

3.
尼卡(Nikah)仪式是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人类学有关仪式理论的角度对尼卡仪式的内涵、仪式与国家权力的象征关系以及仪式的时空维度进行不同层面分析,其意义在于使两性关系在国家法律的制度化层面上得到认可和保证成为可能,而且也是国民或公民身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青春之歌》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成年礼这一古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但其礼学思想本质上是实学,具体表现为礼之践行层面。王阳明礼之践行思想主要表现为五个层面。崇礼:开口向人谈古礼;解礼:阳明认为礼根于心而一本者也;习礼:导以德而训以学;修礼:慎独先行与正心修礼;践礼:动容中礼与礼简易行。阳明礼学思想中的解礼、崇礼、习礼、修礼、践礼五个层面最终是为了礼之践行,凸显了阳明礼学思想的经世致用性与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挂灯仪式是广西河口地区最具过山瑶特色的仪式活动。挂灯仪式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或家族这类共同体层面上,对于个人而言,挂灯可为民间信仰的入教仪式。可以说,挂灯仪式强化了过山瑶对地方社会和族群共同体的结构认知。  相似文献   

7.
风雨桥是侗族地区结构严谨,造型独特的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之一,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风雨桥在侗族地区桥的数量是比较多,几乎每一个寨子都建有风雨桥。除鼓楼之外,风雨桥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又一个代表。作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佯僙人是毛南族的一个支系,对其历史文化的记载和研究都非常少。观察佯僙人的丧葬活动,通过分析和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文章提出了佯僙人的丧葬仪式反映了其祖先的迁徙历史的观点,认为佯僙人系从广西柳州地区迁移而来,在历史上曾经和汉族有过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9.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复杂多变和难以理解,使虚构具备不同于过去的含义。文学虚构比宗教虚构、法律虚构等更具有穿透性,能够让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扩展得到实现,从而超越庸常的现实。伊瑟尔认为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意味,就因为它通过表演和游戏把那种不可表现的可能性世界创造出来了,它的人类学价值就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自我的扩展上。被现实所限制的我们,借助虚构行为我们能够接近存在的本质,即生命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0.
女书的人类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女书体现着特有的女性文化特质,将女书置于人类学中来考察,挖掘女书的人类学价值,已成为人类学尤其是女性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女书不仅是女性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的反映,更是对女性生命文化、情感文化、个体性文化的反映,体现了女性文化的多样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官修和私修礼仪文本的繁盛,其背景是宋代士人对礼治的深入讨论,大概包括史鉴和内涵阐发两种取径,前者侧重于从历史事实中发掘礼治之于国家统治的意义,后者则侧重于阐发礼的内涵与外延,虽然有上述不同偏重,但都指向礼的功能和实施手段,即如何把束之高阁的经典运用于现实社会等问题。依时而制礼是经典从文本通向实践的前提条件,如何订立切合时代需要、贵本而亲用的礼文是积极推行士庶礼仪的士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宋代士人在检讨此前礼仪制作得失的基础上,对礼仪文本的改造之法也展开了讨论,尤以朱熹的观点为重,提出整体改造、上下有序、吉凶相称,考订节文度数、推明其义等诸多准则或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